值得推广!山东为中小学生列出“家务活清单”,家务劳动将成中小学生家庭作业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网络配图)

每学年小学生至少完成1件劳动技术作品;初中生至少完成2次社会服务;高中生至少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方案、研学旅行方案3项研究成果……4月14日,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为劳动教育规定课时或学分,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每月一次,也可设劳动周,每学年一次。

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

《指导意见》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学校不常组织劳动、不敢组织劳动,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家庭不关注劳动、不舍得学生劳动等现象,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加强工作保障三个方面提出总体要求,推进实施中小学生系列劳动教育,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指导中小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庭劳动;开展学校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种植和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劳动;开展社会劳动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行业职业体验;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先进生产技术;开展研学旅行教育,让中小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知行合一。并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印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每个实施方案都包括活动方式、实施内容和评价建议,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实施建议,做到有内容、有目标、有课时、有标准,确保能实施、能评价,有效解决了落地难的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两周不少于3课时;普通高中共14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志愿服务2学分,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义务教育3-9年级信息技术单独开设,每两周1课时或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总课时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小学三年级以上可设劳动日,每月一次,也可设劳动周,每学年一次。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同时,要求坚持校内外相结合,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普及校园种植,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此外,大力开展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外劳动,加强与社区、村(居)联系,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

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根据《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2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年级学生每学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高一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发展指导开展职业体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须自主(或合作)完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方案、研学旅行方案3项研究成果;高中三年学生须参加至少1次志愿服务,并有完整的活动成果报告(或记录),选择至少一门专题教育内容,并有完整的学习笔记(或标志性成果)。中小学生须按要求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党团队教育活动、军训活动等。

同时要求,认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参加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重要劳动实践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等,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和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