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讯 5月15日,记者从德州市文明办获悉,山东省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人选公示,乐陵市花园镇政府退休干部万金河、禹城市张庄镇周庄村村民周现水名列其中。
在德州有那么一位老人,默默地守候在6名无名烈士的墓前,一守就是45年,他就是万金河,德州乐陵市铁营镇南营村人。70多年前的一场战斗,让6名无名烈士就近安葬在了铁营村。从1970年万金河成为了铁营联中的校长之后,他接过上一任校长的嘱托:一定要看好那几处无名烈士墓。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万金河每周都会扛着锨,到无名烈士墓前转一转,除除草,添添土。从家里到无名烈士墓前,需要走两里多路,45年万金河走了数千次。如今,无名烈士的遗骨迁入了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的英灵有了一个合适的归宿,乐陵市民政局也接过了万金河守护的接力棒。万金河先后获得第六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五届德州市道德模范、孝信俭三好德州人,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家门口捡到一个患病的弃婴,该怎么办?21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禹城市张庄镇周庄村的老党员周现水、肖桂兰夫妇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两位老人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收养这个弃婴。21年来,夫妇俩对养子不离不弃,倾尽所有为他寻医治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治疗,养子周颂春基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在县城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周现水的事迹先后被多家知名媒体报道,并荣获第六届德州市道德模范,2017年度“感动德州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今年4月份以来,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总工会、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省各地各部门逐级推荐上报道德模范候选人选,根据公众代表、省文明委成员单位投票及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产生了60名第七届全省道德模范人选,自5月15日至21日面向社会公示。
“农民党员”周现水:收养患病弃婴 21年不离不弃
周现水,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禹城市张庄镇周庄村村民。
家门口捡到一个患病的弃婴,该怎么办?23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周庄村的老党员周现水、肖桂兰夫妇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两位老人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收养这个弃婴。23年来,夫妇俩对孩子不离不弃,倾尽所有为他寻医治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治疗,当年的弃婴周颂春基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还在县城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2017年,周现水荣登“中国好人榜”,并获评德州道德模范、感动德州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山东省禹城市,80岁的老党员周现水夫妇二十三年如一日坚守仁爱孝道、收养照顾患病养子的真情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收养患病弃婴
周现水、肖桂兰夫妇永远难忘23年前3月份的一个晚上。那晚,他们老两口在自家大门前发现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个看上去未满月的男孩。夫妇俩抱回家仔细查看,发现孩子脊柱处有一瘤状物,很明显是因病被人遗弃了。这下老两口犯了难,如果养着肯定增添不少负担,如果不管,春寒料峭,一夜过了孩子可能就没命了。正在两人左右为难之际,孩子开始哭闹,听着哭声,两位老人心软了。“那就拉扯着呗”,两位老人决定留下孩子。
周现水夫妇有5个子女,当时,除了二儿子在部队,其他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对父母的决定,他们都投了“反对票”。“孩子们劝我们:都快60岁了,还要抚养一个残病孩子,以后你们能行吗?”肖桂兰抱着孩子不肯放手,告诉子女们:“你们不用管,也不给你们添负担,我们自己养着。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照顾这个孩子一天。”周现水也说,孩子是被人放到家门口的,作为一名党员,眼睁睁看着一条生命不管,做不到。
“那就拉扯着呗。”看拗不过耿直的老夫妻俩,5个子女也就同意了老人的决定并帮忙抚养。
“当时也没多想,我们要是不养,这孩子可能就得没命,我们狠不下那个心!”回忆起当年一家人的“争执”,周现水夫妇没有丝毫后悔。
倾尽积蓄,变卖家产,为养子寻医治病
一句承诺,23年坚守。周现水夫妇给孩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周颂春,像对待亲孙子一样抚养。没有奶水,两位老人就买来奶粉,每3小时冲一次奶粉,每夜起床三四次。为了给孩子治病,在孩子4个月大时,两位老人找到了在济南市某医院工作的同乡周振安帮忙。感动于二老的善行,周振安免费帮周颂春做了肿瘤切除手术,然而术后恢复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面对旁人的不解,周现水夫妇说:“尽管孩子身体有毛病,可这也是一条生命,他亲爹娘狠心把他遗弃,我们不能再撒手不管,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养他一辈子。”
由于残疾,周颂春直到12岁还会尿床、半夜哭闹。为此,周现水夫妇带着孩子跑了国内很多大医院看病。在郑州一家专科医院,周颂春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肾积水。
从郑州,到北京,再到上海,一次次的治疗耗尽了两位老人的积蓄。两人卖掉了居住多年的老宅院,带着周颂春搬进兄弟家,仍然不放弃给周颂春治病。
老两口的付出,邻居周现路都看在眼里,“从南到北,跨越半个中国,老周两口子砸锅卖铁为孩子寻医治病,费尽了心血,真是难得。”
教育养子感恩社会自食其力
周现水夫妇俩的爱心之举感动了很多人,许多爱心人士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医院里,医师、护士、看病人的家属都纷纷向前来帮忙;在村内,四邻八乡的都给孩子送穿的、送吃的。”肖贵兰说,颂颂成长有太多人的爱。张庄镇政府了解情况后,也帮忙四处联系医院,给予周颂春更好的治疗;逢年过节,当地文明办、团委、妇联等部门还会送来慰问金。
面对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周现水从小就教育周颂春要感恩社会自食其力。如今,周颂春已经23岁,尽管不能干重活,但他还是在县城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总算能够自食其力,隔段时间就回家看望老两口。“我的命是爷爷奶奶给的,他们养育我太辛苦,我要用爱回报他们的再生情。”周颂春说。
看着孩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周现水、肖桂兰夫妇倍感欣慰。今年已经八十岁的周现水老人说,“孩子现在很好,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了,我和老伴儿也很高兴。当初我们的决定是对的,我们只盼着他将来能够生活得更好。”
跨越血缘铸亲情,大爱无疆润无声。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面对从天而降的患病弃婴,他和老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爱和奉献,用23年坚守比血还浓的亲情,谱写了荡气回肠的大爱之歌。老夫妇的所作所为,彰显着人格的魅力,散发着人性的光芒,这种力量震撼你我,感动全城。
古稀老人为无名烈士守墓半世纪
万金河,1943年出生,中共党员,乐陵市花园镇政府退休干部。
在德州有那么一位老人,默默地守候在6名无名烈士的墓前,一守就是45年。
这个人就是德州乐陵市铁营镇南营村的万金河。45年了,时代变了,野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岁月将他从一名小伙子打磨成了老年人,但却始终没有打磨掉他的初心。
“没有人家,哪来咱们的幸福生活”
在德州乐陵市铁营镇南营村的万金河家中,家里只有万金河老两口,农村人的打扮,农村人的室内摆设,一切都蒙着细尘,只有墙上的一张毛泽东画像崭新明亮。
万金河说,事情发生在1943年。当时,南营村、东营村、西营村和小徐家都属于铁营镇铁营村,是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的机关所在地。腊月二十九,铁营村里暗涌着一股难得的热闹气氛,村人正准备与军分区的干部和战士们过年。突然,村东响起了一阵爆豆似的枪声。
原来,为了抓捕军分区的干部,两万多名日伪军,动用了200多辆汽车,拉起了一张南起济南,北到天津,西起德州的大网。战斗从早晨打到天黑,由于敌人来得太突然,加之中了敌人声东击西的诡计,我军400多人的队伍,最终只有十多人突出重围,其余包括渤海军区副司令员李永安、庆云县县长吴大风在内的大部分人全部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有名有姓的烈士都被亲人带回老家安葬了,但6名无名无姓的烈士,就只好就近安葬在了铁营村。
碰巧的是,万金河正是在这一年出生的。于是,从五、六岁开始,他就经常听村里的人讲起当年的战斗以及埋葬在村子附近的无名烈士。1952年,万金河上一年级了,每逢清明节,他都会跟着老师来为无名烈士们扫墓。十多年后,万金河成为了一名教师,每逢清明节,他也会带领自己的学生来为无名烈士们扫墓。1970年,万金河成为了铁营联中的校长,上一任校长在交接时多次嘱咐他:一定要看好那几处无名烈士墓。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万金河每周都会扛着锨,到无名烈士墓前转一转,除除草,添添土。从家里到无名烈士墓前,需要走两里多路,45年他走了数千次,直到2015年6月27日,无名烈士们的遗骨迁入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
“没有人家,哪来咱们的幸福生活。”这是万金河重复最多的几句话,也成了他守护无名烈士墓长达45年的强大心理支撑。
每个烈士的遗骨里都夹杂着子弹头最多的有34颗
45年,坚守无名烈士墓已经成了万金河生命中的一部分。2015年6月27日,无名烈士们的遗骨迁入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万金河总觉得自己身上少了些什么。
万金河的老伴儿刘桂珍坐在门口,尽管身患重症,但每次万金河扛着锨出门,只要手里没有零活,她都会跟着去。万金河心疼,刘桂珍却说:“没事,他们都是20来岁的孩子,不去看看,我不放心。”
被感动的不仅是刘桂珍。后来,一个外地人在无名烈士墓附近承包了一块地,万金河提醒那人,不要破坏了墓地。但没想到,这个外地人知道后,每逢清明节,也会带着自己的家人来扫墓。
然而,2015年,万金河却得到了一个消息:政府打算将无名烈士墓迁入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万金河觉得,烈士们生前命运坎坷,牺牲后不应该再变换葬处。为此,万金河多次向上级部门表明自己的观点。也正是在这期间,“万金河守墓”的事才被媒体注意到。最终,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劝说下,万金河终于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而迁移无名烈士的遗骨,既有利于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又方便了群众集中瞻仰。
2015年6月27日,乐陵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无名烈士墓前,在三鞠躬后,他们与10多名当地的村民开始了挖掘工作。由于年代久远,经过3个多小时的挖掘后,除了一座墓中没有发现遗骨外,其他5名无名烈士的遗骨全部找到了。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名无名烈士的遗骨中,都发现了锈迹斑斑的子弹头,有的就卡在骨头中间,最多的竟然有34颗。
斯人已去后来者从未将他们遗忘
如今,无名烈士的遗骨迁入了冀鲁边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的英灵有了一个合适的归宿,乐陵市民政局也接过了万金河守护的接力棒,同时,一系列重大的纪念活动也应运而生。
2015年9月2日,由德州市委、市政府和德州军分区主办的“战火·硝烟·鱼水情”文艺演出,在德州大剧院隆重举行。其中,抒情朗诵诗《铁营洼的黎明静悄悄》和小品《守墓人》,讲述的就是当年铁营洼战斗和万金河守墓的事。
同年10月21日,由乐陵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微电影协会筹委会联合制作的微电影《守护》,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举行开机仪式,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再次展现了万金河对无名烈士墓的守护。
万金河的“任务”完成了,并且完成得相当出色。然而,万金河仍然挂念着那些无名烈士,“他们那么年轻就牺牲了,本来都有自己的名字,如今却成了无名烈士,想想就让人心疼”。于是,每年的春节、清明节和农历十月一,万金河都会带着家人去陵园看看,为无名烈士送上鲜花,深深地鞠上一躬,并嘱咐孩子们:“你们现在是跟着我来,等没有了我,你们也要来,等你们有了孩子也要带着他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