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教育之声”系列访谈】以幸福教育为学生人生奠基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编者按:理念引领变革,培训结出硕果。近年来,我市教育大培训成果显著,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研工作稳步推进,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智慧、亮点频出,创新做法、典型人物大量涌现。即日起,本报特开设“‘德州教育之声’系列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局长、校长、名师等一线教育大咖,感受教育智慧,分享教育硕果,共同见证我市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


Q
王局长您好!截至目前,德州教体系统已经成功组织了六次培训。每次培训围绕不同的主题,涵盖当前的教育热点与难点,既有技术层面,又有理念的引领,可谓不断提档升级。作为参与者,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封闭式培训,改变了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加系统。主题式培训,深入式交流,可以拓展思路,具有启发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受益匪浅。

庆云县近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在系统内贯彻实施培训工作。年初规划好“请进来”“走出去”方案,例如去年走进浙大,今年去潍坊取经,都收获非常大。每年邀请各方面专家,通过开展大讲堂的形式提供家校共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涵盖新教师、教育干部等人群,一直持续到10月份。培训形式上大小班结合,既涉及面,又关注点,保证培训的效果。

“黄金星期五”则是将学习常态化的一种尝试与创新,每两周的周五下午或晚上,组织30到50名教师一起论道。每次确定一个主题,选择几个主讲人,其他人对主讲人的讲述内容进行点评、打分,然后共同探讨交流,中国教育科学院的专家和县委书记都曾经参加过我们的论坛,给予很高的评价。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干部以及教师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德州最美教师”、“德州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庆云县均在全市前列。

Q
庆云县的“幸福教育”体系已经小有名气,这一理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A

提到幸福教育,还得谈德州市教体系统大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党员干部抓学习,要带着问题学,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全市教体系统培训,从技能培训到理念提升,可以说都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教育发展的大形势。每一次培训都会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困惑,几次培训下来,就会倒逼我们提前思考,提前探寻,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这就有了我们的庆云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向特色要名气,向改革要活力。不跟风、不畏难,坚决走一条有庆云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之路。

打造特色,需要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做强优势。历经多次调研,反复讨论,庆云边走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具体就是抓幸福教育:让学生幸福地学,让老师幸福地教,让校长幸福地干事创业,让社会享受到幸福教育带来的红利。

在幸福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分享幸福,通过教育奠基幸福人生,让教育先幸福起来,带动全县的幸福感、获得感。

Q
有了理念的引领,还需要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庆云是如何将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取得了哪些成绩?
A

针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在幸福教育的大旗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文武兼修、知行合一”的核心素养观和“武通八极,文化四方”的发展路径。具体就是明确“团块”发展,以建设幸福教育小镇为引领,打造渤海教育名城。

团块发展即:打破乡镇壁垒,自愿结盟,建立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依托县域内优质资源,打破学校之间界限,实行教育集团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学整合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幸福教育小镇”。小镇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辐射学前到大专各学段20余所学校,覆盖生源2.5万人。规划建设六处人文旅游景点、八大多元智能基地、三条轴线景观、五个庆云典型特色学府,十八条教育文化特色街道,将校区、园区、社区、景区功能相融合,集中展现素质教育社会化,社会生活教育化,各校优势集成化等12项幸福教育一体化目标。幸福教育小镇在北京幸福教育国际论坛首轮专题发布,即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首肯。

教育必须像垒墙一样稳扎稳打。这几年我们的工作都定下了一个主题词:2017年工作主题词是“建”,县委、县政府投入8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年我们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2018年的工作主题词是“改”,我们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了“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成立了幸福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创了家校共育发展新模式,建立了五大教育集团,推动了八极拳进校园,打造了一系列教育亮点。2019年的工作主题词是“学化”,外出学习,回来消化。

Q
庆云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社会满意度在全市领先,那么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A

庆云教育从原先的追赶者到今天的领先者,离不开的是理念的转变,离不开学习、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创新。

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着眼于打造一支“四有”教师队伍,继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成长提供发展平台,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激发教师活力。着力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着眼于推动教体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争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着力于叫响“八极拳校园”品牌,目前全县所有中小学均开展了八极拳社团及课程,3万余名学生参加到八极拳习练中,力争打造出3至5所八极拳特色校园。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竞赛活动,强化体育服务职能,切实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