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9点10分,急促地防空警报响彻云霄,这是我市为提高全市市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同时有效开展人防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进行的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警报在什么时候拉响?如何操作的?这些问题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都相当神秘。当天上午,记者走进德州市人防应急指挥中心,探访防空警报拉响背后的工作。
探秘
01
是谁在拉响防空警报?
德州市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刘宝江是此行的“向导”,同时他也是此次警报试鸣指挥中心的指挥员。
据刘宝江介绍,8月15日一早,他和其他工作人员就严阵以待,进入警报控制室,打开警报无线控制系统,上级一声令下,工作人员便分别按“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三种模式,持续发放警报。
1995年5月,市政府确定每年的6月7日德州解放纪念日为德州市防空警报试鸣日。1996年12月27日,我市首次组织全市防空警报试鸣活动。2003年5月,我市将防空警报试鸣时间由每年6月7日改为8月15日。2004年,各县(市、区)同步试鸣。
每逢这一天,尖锐、急促、紧张的警报声,便会在全市上空拉响回荡,以警世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探秘
02
如何让警报传遍全市?
在控制室内,记者看到,操控台上并没有影视剧里出现的高精尖设备,只有两部电话、几台电脑和一套黑色的人防警报系统中心控制器。
“我们的操作流程说起来也没那么复杂,只要把程序设定好,到了规定时间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全市的警报器就会同时鸣响。”刘宝江介绍。
根据规定,拉响警报器之前,都要去各个警报点对设备进行检修、合闸、信号测试等工作,以保证全市的警报器能在同一时间鸣响。“我们的天台上就有一台警报器,”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来到天台上,一台灰色的大型设备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最终发出警报声的设备——高音喇叭。这台设备呈四边形,每边四个高音喇叭,让警报声传向四面八方。
刘宝江介绍,全市所有警报控制系统,就像古代的锋火台,一个接一个,让警报声上天入地无死角。
探秘
03
一旦有险情如何应对?
每年的警报试鸣放意义何在?刘宝江表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检验全市防空警报设施的完好程度、稳定性、操作性,测试警报音响的覆盖范围;二是进行国防教育,提醒广大市民在重大灾情面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如果有一天,险情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刘宝江说,如果出现来袭,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将第一时间通过警报提醒民众进入防空掩体,目前,仍有很多民众不清楚,其实众多防空掩体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公园、绿地、球场等,还包括很多大楼的地下停车库都是地下掩体。
同时,人防办提醒,如遇警报试鸣,广大市民不要惊慌,保持平稳心态,维护好试鸣期间的生产生活秩序,确保全市警报试鸣工作顺利进行。
小知识
1.什么是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警报。
2.防空警报有哪些类型?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
●预先警报:鸣响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立即停止一切工作,电源拉闸断电,关好煤气、熄灭火种、关好门窗,携带有效证件,生活必需品及防护器材,迅速撤离到附近地下防空避难所、人防工程、防空洞。
●空袭警报:鸣响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3分钟。
无法进入地下防空避难所,人防工程、防空洞的市民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趴在地上双手抱头。
●解除警报:连续鸣响一长声,时间3分钟。
可以走出地下防空避难所,人防工程、防空洞,恢复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