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和方式 名师带你备战 “小学升初中”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是孩子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做好升学衔接准备?如何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如何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对此,德州市第九中学曲慧英老师、顾群老师、黄丽老师、杨吉星老师,德州市第十中学陈霞老师、刘德玉老师为家长和孩子们答疑解惑。

提前做好适应准备

到了初中以后,与之前小学六年的学习环境相比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这个时候孩子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波动,对于陌生的环境不太适应。这个时候应该尽量鼓励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新老师新同学多进行沟通,这样会帮助孩子快速融入新集体。

家长也要做好充分的改变,多和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初中的课程,了解老师的特点,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因为到了初中之后课程变多了,孩子一天可能需要接触至少七八位老师,这也是需要家长做一下改变去适应。

不同于小学学习,初中学习难度大、科目多、信息量丰富,学生可以提前简单了解初中各科的特点。以语数外为例,初一上学期数学、英语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学科的内容和小学的内容是重合的,所以考试分数相对会高。但到了初二,难度会突然加大,两极分化迅速形成。语文学科不论是题目的难度、题量、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还是作文的评判标准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初中三年语文题型比较稳定,答题思路也很清晰。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初中各科的课本提前借到,有时间的时候翻阅一下。语文可以利用假期把教材中推荐的书目阅读一下,也可以把课文中的古诗词提前背熟;数学可以提前学习知识点,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英语可以提前预习单词和课文。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暑假把字练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到了中学,大部分考试都是网上阅卷,对书写的清晰程度要求更高,这项技能对所有科目来说都很重要,对总体成绩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培养归纳整理、统筹规划、时间管理这三方面能力,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培养归纳整理习惯,好的整理习惯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建议孩子备好课程表贴在书桌旁,根据课程表书包内的书每日一换。教育孩子要有归位思想,用过的东西及时放回原处,家长不能代替,而是要求指导落实。

建立记事本,专治丢三落四的疑难杂症。随时把老师布置的任务,自己要做的事,或者要带的东西都记在记事本上,完成一项勾画一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就会让孩子的学习生活从容许多。

时间管理,则需要让孩子自己定闹铃起床,从而形成自我管理意识,中午养成睡午觉的习惯。立好了规矩关键就看家长执行的坚决程度,孩子每天做作业之前,提前规划好完成时间,制作日常完成表格贴在房间,视完成时间适当奖励。

建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如果孩子们仅仅是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话,往往不会学得特别优秀,还需要主动学习,以提前预习为基础。初中生做作业和小学生也不太一样,小学是直接拿过来做就行,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建议先掌握知识点,真正理解透了,然后再去做作业。

预习是重要前提

小学生初中阶段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开学的前两个月,孩子们学着比较轻松,就认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可能就是这样,就像小学一样边玩边学也能适应。但事实上,初中前两个月后,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课程难度的骤然提高,一些孩子成绩开始有所下滑。从小学到初中这个门槛儿,如果不迈好的话,会给后面的学习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学习科目一下子增加到七科,突然增加这么多文化课,如果不调整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容易出现偏科现象。一旦出现偏科,可能就和别的孩子分出了高低。这种差距一旦出现,很多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分配好各科学习时间、课前做好预习也很重要。

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课下及时进行复习。预习时可以采用圈点法,手里拿一支笔,随时记录疑惑、感想,对于文章中重要的定理、公式、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遇到不会的生字词可以在下面做个三角符号,标记出来。这样老师讲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课,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细致。

同时,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边预习边提出问题并列举出来,然后将问题带入课本,进行二次预习,并尝试寻找问题答案。

文科的预习“读”很重要,以语文和英语为例,语文可以分为初读、细读和精读,初读的目标是扫清单词的障碍,把文章读顺读细,把文章读通。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总结,精读是要求把文章读透,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也是反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英语的预习可以分为单词预习和课文预习,单词的预习,我们可以直接看课后的单词表,也可以通过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词单词,一定要多读多记反复背诵,预习课文可以先圈出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然后再熟读课文、了解大意,通过阅读试着自己去翻译课文,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帮孩子进行高效阅读

近几年的事实也证明“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孩子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关键,初中家庭作业就是读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读原著,《红楼梦》读青少版。每天晚上写梗概、完成阅读量。寒假阅读《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或者做手抄报,或者做思维导图,暑假读《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等。另外,自选两本散文做批注,这就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阅读量做基础。所以对于即将上初中的孩子来说,如果孩子还没有读过青少版的四大名著,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共赏、共评、共说,引领孩子进入名著殿堂,努力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

引领孩子进行高效阅读,没有理解没有记忆的浅表阅读基本是无效的。这也证实了有些家长的抱怨,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依然不会写作文,建议对于读过的文字根据内容或时间写出情节梗概、画一幅画、做一张手抄报、完成一张思维导图、做批注式赏析,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提升,才能真正有效。

多种阅读方法并举,激发孩子阅读兴趣。首尾阅读法,能帮助孩子快速捕捉文章信息;大声诵读古诗文,能增强孩子记忆力、培养孩子语感;粗读、速读能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摘抄批注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品读鉴赏能全面提升孩子语文综合素养。教无定法,读也一样,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只要能让孩子读进去,慢慢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这种阅读便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