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名师成长之路 寻教育智慧之果——访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王玉青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记者:您好王老师,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德州市教体局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发现、培养名师,您可以介绍一下目前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方案吗?

王玉青:目前名师培养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三项内容。首先要充分认识培养德州名师的重要性。大规模开展名师工程人选专业成长培训,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抓名师抓队伍” 战略决策,顺应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新高考改革形势,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总方针的重要举措。

其次,要科学全面理解德州名师的标准。名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标准”要求自己,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德州名师必须要师德示范、师能领先,要有开放意识、先进理念、创新能力。

最后,要在多角度全方位对德州名师进行考核。对名师人选的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实行多元评价。除了市局出台的文件和评价方案,要重点考核名师人选在“引领一个团队、引领一个学科、引领一个学校”方面做出的实绩,要把团结沟通能力、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学生、教师、校长、局长对名师人选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切实发挥名师人选在本校、本县及全市的辐射效应。

记者:为促进德州名师专业成长,需要最大努力调动可以利用的学科教研力量,教科院在协同省内外顶级学术资源时做了哪些工作?名师培养又取得了什么成绩?

王玉青:教科院于2018年5月和10月筹划了两批德州名师培养人选185人,赴烟台名校跟岗实训。跟岗学校涉及烟台一中、烟台二中、烟台三中、牟平一中、潇翔小学、葡萄山小学、鲁峰小学等16所名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和学科。

在烟台期间,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名师人选严格遵守烟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各位名师人选与烟台指导教师一起备课、听课、教研,在应对新高考、选课走班、优生培养、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目标的达成、集体备课的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课堂效率及备考的针对性等环节进行了面对面、实打实、手把手的学习、观摩与探讨。

全体参训教师共听课451节,参加学科集体教研活动34次,听取专题报告20场。跟岗培训期间,德州名师人选执教汇报课75节,接受了烟台领导专家的点评指导。通过跟岗实训,德州市名师人选不仅学到了真本领,而且与烟台对接指导教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记者: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发布与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德州的学生也要逐步进入“新高考”时代,名师培养工程是否根据新的要求,做出新的创新?这项工作将如何为广大师生们做好准备,迎接新挑战,赢战高考?

王玉青:第一期“德州市高中名师培养对象及其团队命题能力实训”活动中,九个学科分别邀请9名命题专家进行命题培训,重点从考试目的、如何命题以及考试对教学的影响三方面,对216名名师人选及骨干教师做了介绍,特别对如何命题、命题人的确定、命题流程、命题原则进行了细致深入研讨。

2018年5月、2019年5月和10月分别进行三期新高考命题能力实训活动。目前,10月10日至12日数学、英语、地理三科开展了第三期命题能力实训,成果由市教研员、德州名师与烟台教研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研讨,其他几个学科陆续跟进,在10月中下旬完成。

2019年5月份、10月份分别进行的两期新高考命题能力实训活动中,5月份第一期命题能力实训活动高中学科骨干教师240人受训(含高中各学科名师人选);10月份第二期新高考命题能力实训,准备借助烟台教育教研专家人才优势,协同互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对烟台、德州两市高一新生进行一次新高考学业水平命题及数据分析联合调研活动。

市教科院在坚持多年的“磨课”教研基础上,今年开启“磨题”教研活动。通过“磨题”活动,落实学科“精选材料、精编试题、力求原创”的教研标准,营造严谨、务实、创新的教研氛围,为全市高中教学成绩的稳固和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教研动力。

除承接省教科院送课助教活动之外,市教科院还分别开展了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的名师人选及其团队教学能力培训活动、名师素养能力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