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在我国,这类血型拥有者约占千分之三,而“熊猫血”这个特殊的群体用血的新闻却时常走进人们的视野。9月10上午9时,记者来到市中心血站,就如何保障“熊猫血”日常供给、急救用血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了解。
【解密】“熊猫血”为何稀少
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二十多种的血型系统组成,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我们平时说的ABO血型系统即为阳性;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在汉族人群中的比例仅为0.3%,被称为“熊猫血”。
由于平时大家对自己的血型关注较少,而Rh (-)血在普通的血型快检中又检测不出来,许多Rh(-)血型者可能终生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者。
如何发现“熊猫血”
现阶段Rh(-)血主要的发现方式主要是住院时血型检测和无偿献血后的血型检测。据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郑旸介绍,市中心血站自2002年开始进行Rh(-)血型检测,每个月检测出的Rh(-)血型献血者大概在10名左右。截止目前,档案里能查到的Rh(-)献血者仅1438人。
【聚焦】稀有血液储备机制保障供血
朋友圈求助“没必要”
对于朋友圈里屡屡出现的Rh(-)患者家属自发的求助信息,血站工作人员表示“完全没有必要”,公众也不要盲目转发,为了保障Rh(-)血的临床供应,市中心血站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在中心血站,记者了解到,血站向医疗机构供血有一套机制:首先由各医疗机构供血科向血站提交用血需求,血站接到用血需求后再给医院发血。
“其实,一般说来,街头随机采集的Rh(-)血以及固定稀有血型献血者捐献的爱心血液能够保证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郑旸说,“当遇到紧急用血,而血站库存中的该血型血液不足以满足需求时,血站工作人员会在稀有血型应急献血队伍中进行招募。”
“德州爱心熊猫血群”
虽然是稀有血型,但是献血者的爱心并不稀少。据悉,在档案中能查到的1438人中,市中心血站可以联系到的Rh(-)血献血者有300余人,血站为其中经常献血的100多人共同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并给这个群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德州爱心熊猫血群。他们犹如一个流动的血库,随时准备驰援献血,其中献血量4000毫升以上的RH阴性血献血者有63人,献血量6000毫升以上的RH阴性血献血者有27人,53岁的石女士累计献血25次,共献出了9400毫升的稀有血型血液。
“熊猫血”产妇加入爱心大家庭
德城区的邢女士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自己属于Rh阴性血,医院第一时间向中心血站报备,提前将可能需要的血液备出。邢女士在因稀有血液储备机制受益后,也申请加入了“德州爱心熊猫血群”,并表示将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融入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
市中心血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陆续发现新的Rh(-)血献血者同时,受工作变动、通讯方式变更及住址搬迁等因素影响联系,原有的献血者有时还会出现失联的情况,“像是在校大学生更换手机电话很频繁,有时拨打信息库存的电话却显示是空号,希望稀有血型献血者在更换电话后能主动和血站取得联系。”
【延伸】感动常在 热血一直流动
每当出现紧急用血时,血站工作人员便会将用血消息第一时间告知稀有血型献血者,而微信群中每一位献血者都会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献血,每一次无偿献血背后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
经开区赵虎镇吕庄村的一位村民突发意外,做手术需要紧急用血,这位村民在医院被查明为Rh(-)血型,同村的吕先生恰好是一名稀有血型献血者,得知这个消息后,吕先生不仅第一时间去献血,更马上联系了同属于稀有血型献血者的于先生,正在广州洽谈业务的于先生就从千里之外赶回了德州。
平原的王先生上大学开始就开启了无偿献血之旅,发现自己是RH(-)血型后,更是每半年进行一次无偿献血。2004年一位孕妇生产需要备血,血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王先生,因为情况紧急,孕妇又在德州市区的医院生产,于是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驱车来到平原采血,在手术前顺利完成了备血工作。
当家中出现Rh(-)血患者时,家属一定不要恐慌,在需要用血的情况下,中心血站会根据血液库存情况进行招募。在此,中心血站呼吁广大Rh(-)血市民行动起来,加入爱心大家庭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