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 通讯员 朱方臣 王静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2018年,平原县教育局积极推进创建美丽校园工作,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此,王打卦镇联合学区各学校以传统文化塑氛围,以课程建设强内涵,以活动载体展风采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营造文化环境,创新本地教育模式
以课程的视野来审视、规划、发展传统文化,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思路。王打卦镇教育联区以平原县教研室精心编制的传统文化读本作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载体。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农村孩子认知水平的“四步教学模式”,即读通句子—读出内涵—模拟表演—联系生活。
为了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各学校在校园环境上下功夫,让每一处设施都有育人功能,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条通道都具有生命力。走进教学楼,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耳濡目染,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踏入餐厅、公寓,优秀的生活文化更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
推进课程育人,开发特色授课形式
在此基础上,各学校积极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堂,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各学科进行融合渗透,确立自觉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如王打卦镇前宋小学一贯坚持以人为本,以特色求发展,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为此,他们将“纸文化”做为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将“手工课”作为学校自主选课活动的重点活动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统一编制了特色校本教材:一年级《折纸》;二年级《剪纸》;三年级《衍纸》,让孩子们在传承手工艺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自我。
北侯小学则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开展了“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系列活动 。春天里,走进果园“寻找春天里的诗句”;传统节日则进行“采民俗风、学民间艺、弘民族魂”等活动;日常生活中利用“我会说、我会做”记录本引导督促学生学、用优秀传统文化。
以活动为载体,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为让学生充分做到知行合一,各学校搭建了“四种平台”。一是班级平台。在班级每天充分利用“晨读午诵”时间诵读经典15分钟;每节课课前3分钟传统美德故事分享;举办主题班会、一日一句经典、书画展示等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二是搭建校园平台。学校坚持开展丰富的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每学期全校或全镇举行古诗词诵读、书画展评、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等。三是搭建社会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如参与小小百家讲坛、寻找红色足迹等征文活动,参与国学小名士评选、观看“诗词大会”“朗读者” 栏目等活动。四是搭建家校平台。每个班级开通班级微信群,开展亲子阅读、故事分享、今天我当家、我跟奶奶学(剪纸、刺绣……)等,实现家校共同教育。
近年来,王打卦镇联合学区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培养学生的才能美,铸造学生的行为美,用经典造就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乡村美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