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平原县第五中学始建于2007年,经过十多年发展建设,现已成为一个建筑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先进、教学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花园式学校。
校长崔伟结合五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明确提出了“为学生成才奠基、为教师成长铺路、打造教育强校、学校师生和谐发展”的发展目标。管理上突出一个核心,即用“和”的校园文化理念统一教师思想。落实五步管理法,带领全体师生走出了一条重引领、抓落实、讲民主、树榜样、生自主相结合的特色管理之路。
教学上,学校突出“合作”这一特色,逐步落实了师师合作——青蓝工程和学科组统一考核;生生合作——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校外合作——请专家进校园,派教师外出学习的合作思路,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教学的新突破。
2017年,平原五中荣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创新型人才实验学校”荣誉称号;2018年,在全市100多所初中学校中,平原五中中考成绩位列第13位,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面让我们一睹几位优秀教师代表的风采——
平原五中刘霞
高效课堂:让学生成课堂主人
刘霞任教已有34年,她说:“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我人生的追求。”在从教的道路上,她怀揣着善良、真诚和责任,辛勤地耕耘着,幸福地收获着。
1984年,刘霞参加了乡镇民办教师招聘考试,当上了民办教师。1992年,通过平原师范第一届民师转正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从一个民办老师成为一个正式的人民教师;2007年随着平原初中进城工程的开展,她又以较好的成绩从乡镇教师中选拔出来,成为平原五中的一位历史老师,那一年,她45岁。
在刘霞的教育生涯中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她受益最深的是五中推行的“高效课堂建设”。学校要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她便在课堂上尝试尽量少讲。未曾想,多年的坚持竟然改变了她的教学习惯,课堂上,学生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或研读,或质疑,或讨论,或展示,个个生龙活虎,精彩纷呈。“我退居课堂二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没有了走神的、犯困的,成了知识的超市。”刘霞说道。
教师讲课时间减少,必然要求讲义精炼而生动,所以集体备课之前,刘霞总是深研教材,先把新课的重难点找出,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弄清,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明确对学生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并课外搜集出有关的材料、典故等。
“接触电脑时我年龄已经偏大,为备好课,从‘一指禅’练起,花费了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练习写电子备课课件。”刘霞坦言,自己从来都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努力,她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得到广泛认可。
如今,她即将退休,一直在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坚守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承诺,用真情浇灌着满园的芬芳桃李。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刘军
平原五中田恩广
创新管理:不断增强师生合力
田恩广现为平原县第五中学年级主任,曾获山东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德州市法制教育课例一等奖,平原县教学能手,平原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1997年德州师专历史系毕业后,到平原五中任教之前,田恩广曾是偏僻农村小学的教师,也到过乡镇中学任教,不管在哪里,他都坚持担任班主任,任劳任怨,业绩突出。
2007年9月,田恩广来到五中,改教初中地理,先后担任过地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带领地理组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大幅度提高了五中的地理成绩,其撰写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2013年,田恩广开始担任年级主任,在工作中,做好表率,勇于创新,每天坚持早上6点钟到校,晚上10点钟离校,使年级的学生管理和教学成绩,都有了大幅提高。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先后施以不同的管理理念。七年级,田恩广提出“精细化管理,高效化教学”的口号,使管理和教学都获得了最佳效果。八年级上学期,他又提出“全要素管理与教学”的理念,发挥全体师生的最大能动性,形成强大合力。八年级下学期,又以“爱心管理,智慧引导”为导向,避免了学生的两极分化。今年田恩广任教九年级,确立了“思想引导,耐心辅导,精诚团结,全面冲刺”的口号,摩拳擦掌,砺心磨志,准备再创中考新奇迹。
教学成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教学方面,田恩广更是不敢放松。抓常规、促教研、进课堂、查落实。认真落实了学校制定的中层领导包学科组制度,深入一线,教研听课。每学期,他听评课的次数不少于60节。最难管的学科组,成绩最差的个人都有他亲自来抓。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测验等方面年级统一,全面提高了教学效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体老师的辛苦努力,我们在今年的全县统考中,收获颇丰。全县前100名中,我们年级37人,位居全县第一名,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田恩广说。面对诸多成绩,田恩广说:“拼搏出成绩,学习出素养,奉献出快乐。”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刘军
平原五中吕玲
悉心交流:用爱温暖孩子心灵
吕玲是一位入职仅一年的年轻教师,西藏大学研究生毕业。2017年,吕玲接任七年级22班的班主任。这一年来,她与孩子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收获满满。
作为班主任,少不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了解每一个孩子性格特征及爱好,掌控班级学情的重要法宝。如何了解学生,则是对班主任智慧的检验。作为新老师,吕玲不管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
“有时候我找学生,有时候学生找我。特别是学生找我的时候,我总是停下来,因为我知道,他们是鼓起勇气才来找我的,也许我和他交谈后,他们会感到很愉快、很踏实,甚至可能会偷偷在日记本上写下和老师谈话的内容。”吕玲说,“我们只有多鼓励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你的管教,这也就是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今年年初刚刚开学时,天气寒冷,气温骤降,很多家长接到学校通知,来给孩子们送被子和冬衣。吕玲去上课时,看到一位学生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出门匆忙,穿着不是很讲究,手中拿着用简陋方便袋装着的新棉袄,正在交给她班上一个女生苗苗(化名)。
然而,母亲送来的棉衣,却遭到女孩的嫌弃,怎么都不肯要。“这么漂亮,你妈妈心灵手巧,现在会做棉袄的不多了。”吕玲说完就去上课了。
吕玲想,母亲骑车跑了几十里地,顶着寒风,给孩子送来温暖,孩子不但不穿,更没有丝毫的感恩之情,这是为什么?“立德才能树人。如果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世界中缺少这种最基本的情怀和素养,那一定是我教育的失败。” 吕玲说道。
但是,她并没有直接找苗苗谈话,担心那样做会伤害她的自尊心。那几天,恰巧正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中的亲情之爱。吕玲便好好准备一番,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父母的爱和孝亲敬长的事例。课堂上,她有意识地让苗苗来举例,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女孩说出了妈妈的爱,很自然地将妈妈送棉袄的事情流露出来,在她的眼泪中,吕玲看到了她的悔意和同学们的羡慕。
中午,吕玲到宿舍值班,正看到苗苗在417宿舍跟大家有说有笑,身上穿着那件曾抗拒过的棉袄。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