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这个大家庭里,成立了主题融合课程组、思维导图项目组、心韵滚动作文项目组、还有一支经验丰富、精力旺盛的班主任队伍,正是这一个个团队的团结协作与努力付出,才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也让老师们获得职业幸福感。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兵 通讯员 王慧
在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表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是平行结构,存在各自为战、互不关联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大胆尝试推进主题融合课程探索,期望通过学科间的融合,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提升孩子的综合学力。
平行式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平行式融合课程是结合实际选择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由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执教,通过这一主题的串联,让学生从不同学科学习中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主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风筝”主题的平行式融合课程,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让孩子们享受一场“风筝”主题学习盛宴。
语文课上,学生吟诵古诗《村居》,阅读《红楼梦》中放风筝的片段和关于风筝历史的资料,让学生学习表达;
数学课上,学生观察风筝中所蕴含的轴对称图形、角、三角形等奥秘,发展空间观念和图形设计能力;
英语课上,学生拓展与风筝相关的英语词汇、句型,学会用英语表达风筝的形状、颜色;
音乐课上,学生学唱古诗歌曲《村居》、英文歌曲《fly fly in the sky》,欣赏河北民歌《放风筝》以及湖南民歌《放风筝》,在学唱歌曲中感受 “放风筝”的快乐心情,并在欣赏歌曲中巩固语文、科学、英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主辅式融合促进知识叠加
主辅式融合课程是以某一、两个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其他学科围绕主体学科,进行辅助学习,把几个学科的知识尽量叠加起来,围绕主题内容进行巧妙融合。
“雪”主题的主辅式融合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主的融合课程,数学、美术、音乐、英语学科同时讲授“雪”的相关知识,以此辅助语文教学。
语文学科以描写“雪”的优美段落、以及关于“雪”的古诗词为载体,了解雪的雅称、感受雪花的美,体会雪所表达的内涵美;
数学学科感受雪花的对称美、规则美、曲线美;
美术学科,让学生掌握“折、剪、画”的技法,以剪纸的方式将雪花的美个性直观地表现出来;
音乐学科,欣赏、演唱不同风格的雪主题作品,如歌曲《踏雪寻梅》、交响乐《雪之梦》、合唱《雪花的快乐》等,从听觉、视觉、律动等多角度辅助学生感受下雪时的快乐心情。
英语学科,讨论在下雪天能进行的活动,如何制作一个snowman,拓展跟雪有关的节日。
融合课程打破学科间壁垒
为有效推进融合课程的实施,天衢东路小学采用骨干引领,尝试“融合”。基于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先从学校层面,打通年级、班级、学科界限,选出“精兵强将”,将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组成了融合课程开发团队。
开发团队教师经过多次交流碰撞,最终确立了以“风筝”为主题的平行式融合课程和以“雪”为主题的主辅式融合课程。确定主题之后,开发团队先梳理整体思路,再分头准备素材,之后集中商讨,精选了各学科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设计,形成了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目前,天衢东路小学已有“树叶”、“月亮”、“蝴蝶”等十多个主题融合课程的研究团队,参与融合课程研究的教师们在尝试中前行,在实践中创新,他们通过相互配合、交叉授课,实现教学元素的有机融合。
天衢东路小学融合课程是以孩子为核心的课程,是产生了化学反应的融合。研究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合作型、全能型的教师,教师在参与课程研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