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策划|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师道成长”工作室为教师专业成长铺就“快车道”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荆晓翠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建校4年多来,一直以“做有根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以“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为办学理念,以“爱、尊重、自由”为校训,在校长于莉的带领下,学校已步入正轨并茁壮成长,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学校年轻,教师年轻,迅速壮大的学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教师快速成长?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201838日,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成立了“师道成长工作室”,自此为教师找到了自主成长之“道”,学校营造了自主开放共享的研究氛围,铺就了一条教师发展之“道”。

初建:成立“师道成长”工作室

2014年建校时,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有200名学生,18位教师来自10所不同的学校。目前,该校学生2300余名,教师98位,平均年龄28岁。学校年轻,教师年轻,迅速壮大的学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高要求,这也是学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成长为本。如何引领一批年轻的教师成长?学校需要为教师成长铺设一条专业成长的道路。

于是,学校基于“做有根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植根教师专业成长,邀请市教育局刘民生主席为学校准确把脉。刘民生高瞻远瞩,遵循教育发展之规律,切合学校发展实际,帮助学校策划“师道成长”项目,201838日 “师道成长工作室”正式启动。

“师道成长”,“道”,广义上指规律,狭义上指做事的方法和路径,“师道”就是教师发展的路径,“师道成长”就是学校以教师书院文化为源头,以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为理念,以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为载体,为青年教师铺就一条自主、开放、共享的专业成长“快车道”。

探索:为教师自主成长搭建平台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建校时,确立了“爱、尊重、自由”的校训,并用生命力顽强的三叶草作为校徽的主要元素。自由的风尚,自律的品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由的心灵,自律的行为”也已经成为大家认同并践行的行为文化。

“师道成长”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教师自主成长搭建的一个平台,在这里,一群有梦想、有情怀、有思想的教师一起成长。“每周成长分享”周一下午两节课;“每月进步分享”每月的最后一周周一审核整理;“学期亮点分享”在第一学期末最后两周集中活动审评;“教师职业个性成果展示”,第二学期学期进行评审和认定。

工作室设置了四条主线,每周撰写自己的一份成长收获,通过案例分享、展示当周收获、交流反思感悟等形式;每月从课题研究、阅读相关书籍、课程研发的角度进行总结;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形成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知识体系的自我成长之路;成果形式可以是公开课、基本功、论文、著作、课题、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经验讲座展示等。

2017年底,学校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创新策划了“我最闪亮”教育年会,通过深度访谈、亮点分享,每位教师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亮点,此项活动点燃起每位教师的激情。

除此之外,工作室坚持“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评判、自我完善、自我幸福”六自原则,倡导老师们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自主成长的个人发展理念,更倡导团队共建、共享、共成长的团队发展理念。

成果:让成长变教师进步内驱力

通过“师道成长工作室”近几个月的试行,让大家感受到了该项目带来的深刻变化。老师们通过思考找到了成长的方向,通过实践坚定了发展方向。当聚焦目标之后,在“师道成长工作室”团队中乐此不疲地成长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也验证了“只有职业倦怠,不会有专业倦怠”。

经试行,学校建立了一套激发教师内驱力的有效模型:教师认同是前提,教师参与是关键,教师分享是载体,教师创造是目的。刘洪艳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将专业融入班级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分享会上,她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了我另外一个视角,让我看到了有时候不是家长不管孩子,而是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他们的情绪不畅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越久,就越能够感受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学校还探索出一套符合年轻教师发展的课程、课堂、课题、课外“四课”专业成长路径;也探索出一套缩短从付出到获得成就感距离,提升生命质量的管理策略。

于莉坦言:“我们很欣慰,‘师道成长’为教师铺设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但是短短的几个月的探索,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体系不够健全,评价不够科学。接下来,我们有信心用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要借鉴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民主、包容的氛围为教师赋能,助教师成长。”

■相关链接 “师道成长工作室”部分优秀教师案例

李静老师:在推广阅读的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师道成长工作室”的每周的分享都给她带来很多新的思考。近期,《当阅读遇上思维导图》文章即将发表。以“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课程化”为理念的课堂,实现了非常好的整合。她的四年级一班人均阅读800万字,最高的达20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要求的小学生400万字的标准。

董彩丽老师:入职不到一年,在八小时之外带领学生利用微信群开展“每日一诗”课程。正是因为课外的坚持与积累,让这位新教师在第一年就走上了德城区优秀班主任论坛,分享“我的文化我的班”经验。

科研处王盼盼主任:善于创新,善于总结,依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课程、课堂、课题、课外“四课”专业成长模型,作为学校对教师专业引领的主阵地,这对年轻老师成长来说无疑是聚焦目标,删繁就简,减轻负担,集中发力。

邵光璐老师:在生活化数学的领域颇有研究,“师道成长工作室”促使邵老师持续深入研究,《数学步道》校本课程研发成果已经在全校推广。邵老师团队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省级课题立项。

数学教师王咏雪:

用戏剧演绎解决数学难题

    说起王咏雪与“师道成长工作室”的缘分要追溯到上学期末,在“我最闪亮”教育年会上,学院附小借此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从而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她通过该活动成为了“师道成长工作室”的首批成员。在工作室,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自身兴趣以及外出学习的所思所悟,王咏雪确立了以“数学戏剧”为形式的研究方向。

借鉴张宏伟老师的课程理论以及之前排练的经验,王咏雪第一台戏剧《小猴乐乐当老师》上演。据介绍,该剧是学生根据数学日记、上网查阅、报纸等多种渠道搜集的剧本。

“表演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例如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参演、教学氛围太浓厚等。于是我在思考戏剧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王咏雪总结说,其实数学和戏剧并不复杂,戏剧的本质是冲突,戏剧的核心是表演,而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客观认识世界,更好更和谐地生活。“于是我开始将更多的戏剧化元素放到课堂中来,让数学课堂成为表演的舞台,让每位同学都是演员、每位同学都是观众。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中有一大难题——解决问题。其实题目中的问题就是戏剧冲突,激发学生解决冲突的兴趣,就能帮助孩子主动理解问题,这时就可以把题目改编成‘小戏剧’。”王咏雪说。

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较的时候,她提议带着大家来装修房间,这话一出,有几个孩子的眼睛一下就亮了,于是她接着说,“房间要装石膏线和木地板,谁能帮老师去买?”于是就有同学自告奋勇,并且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石膏线、木地板是什么,怎样装,到为什么有的求周长有的求面积,从材料的报价到价钱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小工程师”、“建材店老板”站出来为大家解答。

王咏雪说,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戏剧可以再现生活情景,用语言、身体、动作、情绪去感受问题,从而理解数学、理解生活,使数学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进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师沙俊玲:

“小蚂蚁”蜕变成“蚂蚁军团”

沙俊玲刚接手“小蚂蚁班级”时,她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自己:课上窃窃私语、突然爆笑;课下胡打乱闹、大声喧哗;走廊上满地乱爬;成绩上“稳居”下游……像极了不拘管束的“小蚂蚁”。尽管如此,她并未退缩,经过一系列举措,让“小蚂蚁”班级成为了一个有序、有良好习惯的班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从一开始就能从一年级带上一个属于自己风格的班级。但是我却不认为自己接手的是‘差班’,因为我的班级里没有智力问题的孩子,而且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各种小机灵。”沙俊玲说,刚刚面对这样的班级,如果想要利用“镇压”让他们达到普通班级的表现,那是暴殄天物,所以第一个学期她主要在做一件事:如何既可以不压迫他们的天性,又可以建立一个有序、有良好习惯的班集体。

2017年,沙俊玲前往天津学习王敏勤教授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小组合作学习经常在教师日常教学中运用,但她发现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也能有很多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所以沙俊玲调动每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合作,并且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组建立到制定组名、组规、组训等一系列任务,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实行,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

按照学校“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针对六名组员分别设置了正副组长,纪律、礼仪及卫生组长,人人有事干,每一个孩子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和责任感。

为了提高小组凝聚力,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去接受教师教导,体验式活动可以说是培养和强化好习惯的催化剂。所以沙俊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小活动大德育”的体验式活动课程。在小组建立之初,进行了小组“两人三足”的接力赛,发放心愿卡聆听心灵的颤动,进行灯谜游园会等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带动下,“小蚂蚁班级”现在已变成一个外显有规、内涵有德、学而有成的“蚂蚁军团”。

美术教师董亚琪:

“妙笔生画”激发学生创造力

每周五下午是德州学院附属小学的全校社团时间,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社团,“妙笔生画”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兴趣社团之一。

董亚琪是学校的美术教师,“妙笔生画”便由她创建。她说,美术这门学科,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又可以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便以“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开设了“妙笔生画”社团,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养,即培养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表现美的行为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社团中,董亚琪融入了各种类型的美术课,在缠绕画课程中学生们利用各种粗细线条创造出美丽的画作;油彩画课程则让学生们学习到如何将色彩进行搭配;一系列的手工课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董亚琪介绍,为了创新该社团,她引进一种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美术种类——衍纸。但是作为一名衍纸新手的她,需要每天翻阅很多的资料并观看视频,书架上更是放满了关于衍纸的书籍。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孩子们看到面前一条条的彩色纸条很迷茫,问我这是要做什么的,我说我可以把这些纸条变成花朵你们信不信,他们齐呼着不信!而当我把细细的纸条变成一朵康乃馨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中闪现着不可思议的光芒。”董亚琪回忆说,“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方法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第一堂课时,正值母亲节来临,“妙笔生画”社团的创作主题便是“母亲节的礼物”,董亚琪不限制颜色,更不限制作品大小,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开始的卷、拼、粘,他们无一不认真创作。社团结束后,她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送给妈妈,没想到晚上竟收到了一张张妈妈们收到礼物后幸福的笑脸。

董亚琪说,通过此项课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并能独立创作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而这个平台也让自己找到了教育教学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