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9日开始,在夏津县郑保屯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由镇团委组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突击队正式集结,向抗疫最前线发起冲锋,在运河东畔的土地上义无反顾地洒下满腔热血,用奋斗为青春注脚,用担当唱响嘹亮的青春战歌。
“我请战,让我上”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1月28日上午10点,镇团委向各村团支部发布了青年突击队集结令,动员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发布当天,就收到来自15个村庄的78份请战书,除了各村团支部书记,还包括青年企业家、返乡创业者、青年教师、大学生、年轻干警等,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但鲜红的团旗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青年志愿者。
短暂的集结,持久的坚守,每一个疫情防控的岗位上都活跃着突击队队员的身影。镇团委书记高书霞每天在突击队通信群内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努力当好‘战斗员’‘宣传员’‘保障员’,不负党的重托,不负群众信赖。”在同疫魔战斗的过程中,队员们主动参与到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扶危济困等防控工作和网格化管理中,协助做好返乡人员筛查摸底、情绪稳定、困难帮扶等工作,他们跑得快、守得牢、讲得透,以雪中送炭的服务,展现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的先进性。
“一个数字,就是一份担当”
29,这个数字,是珠西村团支部书记李延斌参加疫情防控以来,在村口检查站所值的夜班天数。珠西村紧邻运河大堤,共有11个卡口,每天晚上李延斌都会到每个卡口逐一检查一遍,“这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晚上不在村里转一圈,睡觉都不踏实。”李延斌说。为了防疫工作,李延斌已经一个半月没有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每次视频聊天时没说几句话就又开始忙碌。有一次清扫道路积雪时,李延斌摔伤了腿,但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依旧坚持站好每一班岗。
135,这个数字,是杨中村青年志愿者梁敬强在杨庄片区出入人员登记簿上记录的信息页数。杨庄片经商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较大,值守的任务也更为繁重。从参加疫情防控以来,梁敬强每天坚守在沿308国道杨庄路口,事无巨细地记录每一名出入村人员的信息。“我守牢了这道出入门,就守住了乡亲们的平安门。”高高瘦瘦的梁敬强眼神坚定。如今防控已月余,厚厚的登记簿开始泛黄,纸张也不再平整。诚然,时间会让纸张发黄变旧,青年人的坚持和奉献却会历久弥新。
4156,这个数字,是郑保屯村黄津、黄珂鑫等12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政策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宣传过程中发放的宣传单页数量,她们都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小姑娘,在疫情防控中却展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别人讲不明白的事情,这几个小姑娘能说清楚。”提起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众连连称赞。郑保屯村是全市最大的村庄,为了实现全覆盖宣传,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除了午饭时间,小姑娘们基本是不间断地走街串巷,“有时一下午都喝不上一口水,嗓子特别干,但是想一想能让更多人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我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儿。”黄津说。
这些数字是郑保屯镇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临危不惧、勇挑重担的生动缩影,青年护士黄伟、青年民警李万霖、返乡创业大学生郭孝东、北口村八人青年小分队等等,他们当中最小的年仅18岁,一个个风华正茂的新青年,在关键时刻冲了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成为点亮黑夜的一颗颗明星,以聚沙成塔、聚指成拳的团结精神,驱散严寒,并肩携手向着春天高歌猛进。
“在战斗中练兵,在奉献中坚守”
“同学们,让我们用最大的声音朗诵这首《少年中国说》。现在我们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强身健体,希望他日成才,国家有难时,我们也能挺身而出。”2月26日,在郑保屯中心小学五年级网上课堂,突击队队员、青年教师刘毅正在上一堂特殊的网课。这是镇团委组织开展的“一堂特殊网课、一个微心愿、一次心理辅导、一封寄给18岁的信、一次志愿服务”“五个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效地度过假期。
日前,镇团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把志愿服务从应急性志愿服务向围绕经济社会有序运转更广泛的志愿服务领域拓展。高书霞介绍,“我们青年突击队的工作阵地已经从大街小巷向车间一线、田间地头、青少年线上辅导、孤寡老人帮扶等方面转移”,用温情暖人心,用热心撒希望,陆续组织开展了疫情防控期间“牵手关爱青辅导”、“金晖助老青先行”、“复工复产青课堂”等活动,为12名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课程辅导服务,帮助8名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庭院消毒,为16名企业职工提供线上日常防控指导。十几天来,青年突击队成员张彬累计走访企业49家,对企业复产复工流程及验收标准等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加快复工复产进度。郑保屯镇疫情防控突击队坚持在战斗中练兵,在奉献中坚守,以实干为笔、汗水为墨,努力书写五彩斑斓的青春诗篇。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镇青年突击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接受了疫情考验、经受了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