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迎接陪同”,基层叫的这些苦值得倾听

澎湃评论 柯锐

督导、督查、督察……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听到许多乡镇干部诉苦:中央层面的督查很有必要,但目前一些地方层层搞督查,已成基层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工作落实的效果,反而严重耗费了具体抓落实的人力、物力、精力,产生反作用。

“从2017年9月开始,仅乡上的2个锅炉,各级部门就查了10多次。”“我一年中有200多天在迎接、陪同检查,有时候这个检查组还没走,另一个又来了。”“现如今督导检查的人比具体抓落实的人还多。”这些来自基层的吐槽,反映部分地方“督查问题”已成为“问题督查”。

基层工作,头绪多、范围广,面临矛盾复杂、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对督查工作来说,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导向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基层工作中的问题并纠正,二是督查要带着标准、规则,有针对性地去督查,对基层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提供指导和解决方案。层层搞督查,不但不能促进基层纠正问题、改进工作,反而让基层疲于应付各类来自上级的检查,无谓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

严格说来,这样的“问题督查”,它没有真正履行监督职责,反而异化为一种形式主义。就像报道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讲的:都来督查我们,谁来抓落实呢?

督查的目的是抓工作落实,追求实效是其宗旨,也是立足点。基层乡镇受到上级的督查五花八门、数量繁多,反过来也说明:有些督查的效果堪忧。层层搞督查,稀释了督查者的主体责任,也容易造成基层工作的疲沓——久而久之变成“没有督查,不会干事”。

避免督查流于形式,需要将监督方式拓宽。基层乡镇接受上级督查,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监督。这种监督,具有直接、震慑力大的特点。不过这种监督终究是一种科层体系内的监督,与社会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相比,具有封闭性、随机性等劣势,而后两种监督,则具有参与者多、监督范围广等优点。

有鉴于此,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基层工作,特别是某些老大难问题,除了常规的行政督查,也要注重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多种监督、督查方式结合,提高监督效率,促进工作改进。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