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专业成长铺就“快车道”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荆晓翠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建校4年多来,一直以“做有根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以“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为办学理念,以“爱、尊重、自由”为校训,在校长于莉的带领下,学校已步入正轨并茁壮成长,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学校年轻,教师年轻,迅速壮大的学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教师快速成长?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2018年3月8日,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成立了“师道成长工作室”,自此为教师找到了自主成长之“道”,学校营造了自主开放共享的研究氛围,铺就了一条教师发展之“道”。

初建:成立“师道成长”工作室

2014年建校时,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有200名学生,18位教师来自10所不同的学校。目前,该校学生2300余名,教师98位,平均年龄28岁。学校年轻,教师年轻,迅速壮大的学校对教师队伍提出了高要求,这也是学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成长为本。如何引领一批年轻的教师成长?学校需要为教师成长铺设一条专业成长的道路。

于是,学校基于“做有根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植根教师专业成长,邀请市教育局刘民生主席为学校准确把脉。刘民生高瞻远瞩,遵循教育发展之规律,切合学校发展实际,帮助学校策划“师道成长”项目,2018年3月8日 “师道成长工作室”正式启动。

“师道成长”,“道”,广义上指规律,狭义上指做事的方法和路径,“师道”就是教师发展的路径,“师道成长”就是学校以教师书院文化为源头,以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为理念,以搭建共建共享平台为载体,为青年教师铺就一条自主、开放、共享的专业成长“快车道”。

探索:为教师自主成长搭建平台

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建校时,确立了“爱、尊重、自由”的校训,并用生命力顽强的三叶草作为校徽的主要元素。自由的风尚,自律的品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自由的心灵,自律的行为”也已经成为大家认同并践行的行为文化。

“师道成长”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为教师自主成长搭建的一个平台,在这里,一群有梦想、有情怀、有思想的教师一起成长。“每周成长分享”周一下午两节课;“每月进步分享”每月的最后一周周一审核整理;“学期亮点分享”在第一学期末最后两周集中活动审评;“教师职业个性成果展示”,第二学期学期进行评审和认定。

工作室设置了四条主线,每周撰写自己的一份成长收获,通过案例分享、展示当周收获、交流反思感悟等形式;每月从课题研究、阅读相关书籍、课程研发的角度进行总结;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形成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知识体系的自我成长之路;成果形式可以是公开课、基本功、论文、著作、课题、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经验讲座展示等。

2017年底,学校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创新策划了“我最闪亮”教育年会,通过深度访谈、亮点分享,每位教师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亮点,此项活动点燃起每位教师的激情。

除此之外,工作室坚持“自我觉醒、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评判、自我完善、自我幸福”六自原则,倡导老师们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自主成长的个人发展理念,更倡导团队共建、共享、共成长的团队发展理念。

成果:让成长变教师进步内驱力

通过“师道成长工作室”近几个月的试行,让大家感受到了该项目带来的深刻变化。老师们通过思考找到了成长的方向,通过实践坚定了发展方向。当聚焦目标之后,在“师道成长工作室”团队中乐此不疲地成长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也验证了“只有职业倦怠,不会有专业倦怠”。

经试行,学校建立了一套激发教师内驱力的有效模型:教师认同是前提,教师参与是关键,教师分享是载体,教师创造是目的。刘洪艳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将专业融入班级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分享会上,她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了我另外一个视角,让我看到了有时候不是家长不管孩子,而是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他们的情绪不畅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越久,就越能够感受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学校还探索出一套符合年轻教师发展的课程、课堂、课题、课外“四课”专业成长路径;也探索出一套缩短从付出到获得成就感距离,提升生命质量的管理策略。

于莉坦言:“我们很欣慰,‘师道成长’为教师铺设了一条专业发展之路。但是短短的几个月的探索,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体系不够健全,评价不够科学。接下来,我们有信心用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要借鉴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开放、民主、包容的氛围为教师赋能,助教师成长。”

■相关链接

“师道成长工作室”部分优秀教师案例

李静老师:在推广阅读的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师道成长工作室”的每周的分享都给她带来很多新的思考。近期,《当阅读遇上思维导图》文章即将发表。以“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课程化”为理念的课堂,实现了非常好的整合。她的四年级一班人均阅读800万字,最高的达20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要求的小学生400万字的标准。

董彩丽老师:入职不到一年,在八小时之外带领学生利用微信群开展“每日一诗”课程。正是因为课外的坚持与积累,让这位新教师在第一年就走上了德城区优秀班主任论坛,分享“我的文化我的班”经验。

科研处王盼盼主任:善于创新,善于总结,依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课程、课堂、课题、课外“四课”专业成长模型,作为学校对教师专业引领的主阵地,这对年轻老师成长来说无疑是聚焦目标,删繁就简,减轻负担,集中发力。

邵光璐老师:在生活化数学的领域颇有研究,“师道成长工作室”促使邵老师持续深入研究,《数学步道》校本课程研发成果已经在全校推广。邵老师团队研究的课题也获得了省级课题立项。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