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桶内备好植物染液,待染液发酵后,将棉布捆扎定型,用水浸透,再浸入染液内,反复几次,一条围巾便绞缬完成。这是记者近日在山东华宇工学院植染艺术工作室看到的场景。
帽子、腰包、方巾……这些普通的物件通过扎染工艺摇身一变,变成不同花色的艺术品。工作室内的作品均由山东华宇工学院植染艺术工作室的老师和学生亲手制作而成,在这里,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既能学习这项非遗工艺,又能实现创业梦想。
传承非遗 把蓝染带到大学校园
9月20日,记者走进山东华宇工学院植染艺术工作室,几名学生正在进行扎染。只见工作室指导老师曾敏将板蓝根叶子制成的蓝靛泥,按照比例调配好放入温水里,静待染液发酵至黄绿色,学生将棉布捆扎,先在水中浸透,后放入染液上色。
“扎染分为制蓝、浸泡、捆扎、染色等几步。”工作室内,曾敏一边搅拌染液,一边向记者讲解。工作室还展示着数十件花色不一的印染成品,其中有曾敏自己扎染的,也有学生留下的作品。
据曾敏介绍说,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工艺中又有蜡缬、绞缬、夹缬等花纹的印染。除了扎染,蓝染还包括蜡染,即在棉布上画出雏形,随后融蜡,在棉布上画蜡,再将其置入染液中上色。
古籍中详细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能工巧匠们依图案扎结织物,而后放入染缸中浸泡冷染,如此反复。每浸一道,色深一层,浸染不到之处未变色,因此呈现出蓝白相间的图案。
植染艺术工作室于去年11月成立。记者见到她时,她身着扎染衣服,耳戴扎染耳钉,她告诉记者,自己研究生学习传统工艺专业,2021年来到山东华宇工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扎染之路。在她看来,成立工作室,把蓝染带到大学校园,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考验。
大学生为传统工艺增添新活力
在植染艺术工作室,除了传统的方巾、T恤、围巾,曾敏还带领十几位学生共同创新,增加了多种款式的包包、小熊、耳坠以及茶席等物件,有了这群大学生的加入,为传统工艺增添了新的活力。
“虽然扎染的过程很复杂,但是一想到制作出只属于自己的作品,就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大三学生李烨告诉记者,她已经接触扎染两年多了。最初李烨出于好奇,在大一选修课时选择了扎染,后来上课发现真的很有趣,就越来越喜欢上这项工艺了,于是和曾敏老师共同申请成立植染艺术工作室。
在扎染的过程中,李烨一直在寻找自己喜欢的素材,比如蝴蝶,“因为之前做的图案图形都很中规中矩,于是我自己缝扎了一个蝴蝶图案的。”独具匠心的特色文化作品不仅体现在工艺上,更在于其背后文化的故事和温度。
“扎染小熊和耳坠特别受市民欢迎。”曾敏拿起一个小熊向记者介绍说,“很多人预约购买耳坠,像这些学生作品,售卖出去就是学生自己的收益,让他们在大学也能为创业打下基础。”
非遗“偶遇”新媒体 带动学生自主创业
每一条蓝染后的作品,蓝与白交织,皆是体验的人们对生活的刻画、对文化印记的传承。在日前的第四届文博会德州展区内,来自山东华宇工学院的古法植物蓝染作品首次亮相,“一抹蓝”成为展区的“新朋友”,也让植染艺术工作室走出去。
在曾敏看来,近几年,随着“中国风”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蓝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用其独有的人文与自然融合了中国之美,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蓝染作品的私人订单也越来越多,她也能感受到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给蓝染工艺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
此外,她还多次受邀参加我市举行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她表示,希望通过宣传展示蓝染作品,从而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就像当初成立工作室一样。
“下一步,我们还计划跟学生们一起运营自媒体账号,开直播讲解蓝染技艺的同时,还能带货,带领学生学习技艺的同时自主创业。”曾敏说,学生们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自主创业,真正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非遗文“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