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
开栏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为深入挖掘和展现德州村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日起德州晚报开设“说说俺们的村史”专栏,以村民口述、记者记录等形式,深入挖掘村风村俗、村规村约、好人好事,敬请关注。
碾子赵村,这个位于天衢新区袁桥镇东北一公里处的小村庄,名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碾子赵村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成长。2015年11月30日,碾子赵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老屋,分别搬进了袁桥社区B区、C区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民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碾子赵村,探寻历史,听村民讲述村庄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
据村志记载,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该村赵姓始祖由陕西省米脂县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辗转至德州二郎庙角,后至碾子赵村定居,并逐渐繁衍成村。
因村中设有学堂,本村与邻村的子弟多来此就读,读书念字之声不绝于耳。某皇帝南巡时路经此地,见到读书念字的场面,非常感慨,遂赐村名“念字赵家”,久之村名亦称“念字赵家庄”,简称“念字赵”,后来按谐音读写成了“碾子赵庄”,今称碾子赵村。自明朝永乐年间移民算起,碾子赵村自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在村中,几位八十多岁的老年人,仍能回忆起他们小时候上私塾的情景。
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前,附近几个村共同出米面,聘请本村较有学问的赵忠良为私塾先生。学生们没有固定的学堂,就在村东赵固荣家的闲置腰房里。正月十六日开学第一天,学生们要在先生的带领下给至圣先师孔夫子行叩头礼,学生再给先生行叩头礼。早年间,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年龄大一点的会学习《论语》《孟子》等。
“以前我们村里有个捕头,武功高强,非常有名。”据老人赵古合介绍,在碾子赵的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秀增,此人武艺高强,自幼拜陵县下洼一带名师学得武功,能双手提起两个装满沙土的坛子(约150公斤),一口气绕院子转三圈。该人常为碾子赵村和邻村看家护院,保一方平安,深得百姓赞许。
清朝晚期,为除掉平原县苦水铺的恶霸满二、满三,德州知州便聘请赵秀增前往。为了探清敌人虚实,一日赵秀增穿便服只身来到苦水铺。茶饭间,赵秀增识破满二奸计,满二深知打不过赵秀增便甘愿伏法。赵秀增顺利回到衙门交差,可谁承想满二力大无穷,在牢头手中轻松挣脱拷镣,逃走了。
满二在监牢众目睽睽之下逃脱,更加肆无忌惮,继续作案。无奈知州只能再次起用赵秀增赴平原除恶。这次赵秀增携精兵五百名,直接把满宅围了个水泄不通。满二、满三兄弟见来人仍是赵秀增,又有大兵围院,自知招架不住,便在门口自尽身亡。
从此,赵秀增威名大振,州城附近盗贼匪患数年平息。数年后,赵秀增告老还乡,继续护佑村民平安,并向自己的子孙传授武艺。
20世纪以前,碾子赵村四周都是羊肠小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一旦遇到下雨,常常是车骑人。“现在好多了,小区环境好,还有广场、健身设施,冬天有暖气,出了大门就有药店,有学校,买东西也很方便。”说起住上楼房的变化,村民赵金环滔滔不绝。
2023年,碾子赵村集体收益近300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沿街门市出租、土地租赁以及工业园分红,而这些集体收入又如数到了村民的口袋里。
如今在碾子赵村,村民的物业费、医保、社保都由村集体承担,每年的工业园分红全村每人2000元,55岁以上的还能再加600元。除此之外,每逢中秋、春节和取暖季,村子里都会发放补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还会有上千元的奖励。
“碾子赵村是全镇第一个搬迁上楼的村子。”碾子赵村党支部书记赵然立介绍,以前,村民们以种地为生,收入有限,现在大家很多人外出打工做生意,有的人还自己开起了公司,村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碾子赵村由一个近郊农村逐渐成为崭新的城市社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往期回顾:
【说说俺们的村史】平原县龙门街道赵家湾村:幸福古村,向新而生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付庄村:因寺得名,赵匡胤在此留下传说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宋官屯村:生生不息六百年 城市巨变之缩影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避雪店村:因传说而得名 因区位而兴旺
【说说俺们的村史】平原县龙门街道刘庄村:“新农人”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如果您也想为家乡留住乡愁,
记录演变发展,
欢迎向栏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