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郑保屯镇:党建聚“链”促融合 人才赋能促发展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夏津县郑保屯镇坚持党建红色领航、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理念,畅通返乡通道、搭建实践平台,以返乡创业园为核心,构建“1+1+5+X”返乡人才新模式,建立镇级返乡人才服务站,高标准打造返乡创业产业园,5大党建联合体聚力融合,强化组织链、产业链、服务链,加强与郑保屯镇籍在外人士的沟通联络,引导和鼓励在外人才以各种形式回镇创办经济实体,开启“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良好局面。

建强组织链 筑牢“归雁经济”战斗堡垒

郑保屯镇坚持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借助重点节假日等关键节点,与在外能人、本土优秀企业家、优秀大学毕业生沟通联系,宣传郑保屯镇发展现状、闲置资源和惠企政策等,鼓励引导在外的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利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开展“归雁省亲”返乡人才座谈会6场,通过“走村观摩+座谈交流+经验分享”形式,感受家乡变化,分享认识体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鼓励结合自身岗位和工作领域,服务家乡,回报家乡。收集在外人才动向和意见建议10余条,创办企业诉求20余条。架起在外人才和本地人才“连心桥”,实现“1+1>2”人才效应,提升郑保屯镇在外人才归属感。

驱动产业链 高标打造返乡创业产业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郑保屯镇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系统梳理“雁归兴郑”政策清单,充分发挥鲁冀羊绒产业园返乡企业重要载体和带动当地人口就业阵地作用,建成1处镇级返乡创业产业园,园区占地约100亩,设施完善,服务到位,分设综合服务区、会议室、孵化办公室、成果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园区建有标准厂房19栋,3处仓储基地、一批众创空间和20多间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满足入驻企业在住宿、办公、生产和会务等方面的设施要求,支持在外能人“拎包入住”,为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提供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场地和生活空间,发挥产业园在能人返乡创业、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园区共回引在外能人返乡创业5人,引进新落地项目4个,真正实现了人才流动、产才融合。

完善服务链 献计献策献力“解人才难忧”

聚焦乡情实际、产业发展,坚持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主线,构建更加积极、多元、有效的“1+N”人才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在待遇保障、技能培训、人文关怀、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惠才政策,为人才归家干事创业提供有力保障,激发在外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活力。创新工作方式,统筹乡村资源,建立健全精准高效的“一对一”“一对多”跟踪服务机制,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按照“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受理、一窗口送达”原则,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保障。目前,在外能人储备库纳入在外优秀人才289名,流动党员3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