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铺就德州发展快车道!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图片

  10月15日,我市召开德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樊廷雷,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连革,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杜守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亚非出席,介绍德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之荣主持发布会。

图片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十周年。十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总目标,压茬推进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提升、路网结构功能优化、管养机制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全市先后建成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个,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4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经验做法多次得到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坚持建设“扩面”,着力构建现代化农村交通网络
  十年来,我市先后实施县乡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等专项工程。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827公里。县乡公路三级以上公路占比由28.5%提高至57.8%;建制村通等级公路比例达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占比由不足30%提高至62.3%;高级路面农村公路里程由4385公里提升至18864公里,占比由17%提高至93.9%。“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成型。
  坚持管理“创新”,着力夯实农村公路管理基础
  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制度体系,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10家市直部门参加的“路长制”工作专班,全面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路长管路养路机制,落细落实工作责任,将道路养护与交通安全管理、路域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共设立路长7708名、覆盖全市15457条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进行定期巡查、抛洒物清理、初期病害处置等。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信息化”,建成“四好农村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市农村公路全部纳入平台管控。通过引入最新高清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农村公路GIS矢量数据,实时展示全市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各项属性,动态跟踪农村公路在建项目进展、日常养护开展、公路技术状况等信息,基本实现“路云管”。
  坚持养护“加码”,着力保障农村公路通行安全
  一是强化养护资金保障。逐步构建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资金渠道。十年来累计实施养护大中修工程8713公里,改造危旧桥梁471座,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000公里,全市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比例达100%。农村公路优良路率由75.8%提高至84.8%,农村公路危旧桥梁占比由29.4%下降至1.1%。二是提高养护专业化水平。成立由400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按照国省道巡查、养护范围和技术标准,对全市1.8万名路管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三是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建设+养护”“路衍经济+养护”等模式,开发护路公益性岗位4000余个,全市20086公里农村公路实现日常养护全覆盖。
  坚持运营“提效”,着力拓展农村物流通达深度
  全省首创提出打造全域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区,整合邮政、快递、交通、供销、商务等多种资源,统筹路网建设、运输场站资源共享、城乡客运结构调整等关键要素,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参与的新格局。目前已建成县级综合性物流分拨园区16个、乡镇多功能共配中心130个、村级物流快递站点5102个。全市107个乡镇、6640个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客车)率连年保持100%。在全省首创建制村城乡公交500米通达,标准全省最高。采取快快合作、交邮合作等方式运营农村物流,打造公交运邮线路100余条。全市农村物流成本特别是农产品上行成本下降10%、运输效率提升40%。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固成果、优结构、提效能、促融合,不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答记者问

  请介绍一下“农村公路+”融合发展相关情况。




图片

石连革:
  全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探索“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德州市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公路附加值,推动农村公路与地方经济、产业、旅游、文化等要素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公路由“通上车”向“富一方”转变,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创建“农村公路+”融合发展新范例。
  一是融“产业”促升级,打造产业振兴路。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道路服务水平,乡镇经济和产业发展得到有效支撑。其中,禹城市以禹王路作为发展主轴,联动片区公路网,为沿线村镇的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业等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交通条件。辐射区域内农产品运输成本大幅下降,销量同比增长32%,运输成本降低15%。
  二是融“新农村”助民生,打造和谐共富路。强化农村公路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当地再就业。以平原县桃园示范区为例,通过优化公路路网布局、完善公路功能推动农业产业链融合,让环境生态更宜居。2023年桃园新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已达2.99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6%;居民人口数量已增至1.2万人,较上年增长33%;农民再就业人数增长18.7%。
  三是融“客货邮”畅物流,打造便民贴心路。畅通农村物流微循环,打通物流快递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以乐陵市为例,全市1042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推动物流快递上公交,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点实现100%全覆盖,农产品上行及工业制成品下行效率提升40%以上,在全国打造了“乐快”农村物流品牌。
  四是融“文旅”展特色,打造齐鲁风情路。结合村庄整体风貌进行道路改造,融入沿线乡村的历史、人文和传统元素,打造特色景点。齐河县建设“黄河入海”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以黄河保护利用为突破口,将黄河作为主轴,串联起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出“齐河百里黄河生态风景道”。德城区、武城县和夏津县联动发展,推进“鲁风运河”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建设。已完成“黄河入海”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163.937公里,“鲁风运河”旅游公路廊道(德州段)212公里,黄河故道旅游公路15.83公里。

  五是融“信息化”强赋能,打造智慧创新路。打造“建、管、养、运”数据支撑体系,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齐河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业务深度融合,利用无人机巡检、车载扫描巡检等技术手段,率先在山东省构建了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创新了“互联网+ ”管理模式,实现了“路云管”。在2023年的冰雪灾害中,通过视频监控及时反馈现场信息,为抢险保通快速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请介绍我市农村公路下一步将开展哪几项工作?




石连革: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由补短板向增效能转型提升,优化路网结构,拓宽筹资渠道,优化管控体系,围绕农村公路路网优化、管理机制体制完善、养护管理水平提升及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一是持续提升农村公路通行服务能力,着力实施县乡公路三级路以上比例提升和行政村通双车道拓宽改造,打通县际间相临乡镇和相临村庄之间的“断头路”、“瓶颈路”。二是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优化拓展农村公路“路长制”,将“路长制”贯穿到公路管理养护的全领域、全过程。落实好“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职责分工,充分利用好公益岗政策,确保县、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全覆盖。三是健全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全市路域环境整治暨铁路护路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组织领导和资金保障,按照方案要求及各自的整治计划、实施细则,充分利用好“路长制”,突出抓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及公路综合整治工作。四是全面推进示范创建,支持推动平原、武城等县市区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建为载体,强化政策协同、措施协同,打造全域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


  请介绍一下我市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开展情况。




图片

杜守军:

  近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起步较早,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数量一度全省最多,提升改造压力较大。2020年底,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行动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公路2020年底存量四、五类桥梁改造。”根据部省工作部署,按照市委主要领导关于加快实现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清零”的批示要求,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市自2023年起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专项行动(2023-2024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纳入民生实事工作事项,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实现存量72座危旧桥梁“动态清零”。2023年全市改造危旧桥梁51座,8个县市区提前实现“清零”目标;2024年计划改造剩余21座,截至目前,全市民生实事危旧桥梁改造已全部开工,16座已完工,在建5座,下一步,市县两级将全力以赴,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抢抓施工黄金期,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推进,确保年底“清零”目标圆满完成。


  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大,请问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方面都做了哪些尝试?




图片

郑亚非:
  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成本持续上涨、资金缺口逐年加大,对此,我市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多渠蓄水”筹资机制,有效缓解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压力。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上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及省级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争取额度均居全省前列;市级层面,市级财政连续多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引导;县级层面,各县(市、区)财政资金兜底保障,并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二是鼓励各县(市、区)引入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等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方面拉长资金使用年限,缓解财政还款压力,另一方面借此学习到了高水平的项目管理模式来提高本地公路建设水平。

  三是积极探索专项债,助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充分研究政策,梳理亟需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项目,将农村公路与乡村振兴工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农村客货邮等有收益的项目整合打包成专项债项目,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引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