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购‘先用后付’遭吐槽”冲上抖音热榜。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在多个网购平台系统默认的第一付款方式变成了“先用后付”,不用刷脸、刷指纹、输密码确认就能直接下单。“先用后付”为何自动开通?如何才能关闭?近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凭取件码,到智能柜取您的包裹!”前段时间,市民徐女士收到快件到货的短信通知,她像往常一样,下班后前往家门口的智能快递柜取包裹。
拆开快递,她发现这竟是新生婴儿礼盒套装。“我家两个孩子都上学了,身边的朋友近期也没有生宝宝的,这肯定不是我买的。”她查看淘宝发现,该订单是通过“先用后付”付款方式下单,总价为524元。“应该是孩子玩手机时,通过‘先用后付’下单的。”徐女士猜测。
随后,徐女士立即申请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第二天将包裹寄走,但由于该订单没有运费险,无奈之下,她支付了24元的快递费。她说,自己在淘宝支付设置中尝试关闭“先用后付”付款方式,却显示无法关闭。后来,一直等到退款退货成功,该订单交易结束,才成功关闭。“这次我发现及时,要是超过7天才发现,是不是就不能退了?”徐女士对此十分疑惑。
“先用后付”支付方式给消费者带来困扰的案例不止于此。近期,家住德城区的吴女士陆续收到好几件快递,原来这都是她用“先用后付”支付方式购买的商品。“我浏览过这些商品,想先加到购物车,等到‘双12’再买,没想到商品已送到家了。”吴女士说,她的淘宝账号绑定了银行卡,以前输入密码才能下单,近期免密支付0元即可下单。
“使用银行卡购买商品有短信提醒,但‘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很容易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0元下单很多商品,后期退货退款也很麻烦。”吴女士吐槽说。
记者调查发现,淘宝、拼多多等多个电商平台,支付方式均默认勾选为“先用后付”。若要更改支付方式,需取消勾选“先用后付”,并重新勾选其他支付选项。
“前段时间,我网购了一件毛衣,没输入密码,就下单成功了。”市民李女士发现,她的淘宝账号被默认开通“先用后付”支付方式。“使用过一次‘先用后付’的支付方式,以后购买商品就默认首选了。”李女士说。
“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开通容易,关闭却有难度,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麻烦。“先用后付”支付方式被系统默认为首选支付方式,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这种方式购买商品。消费者必须付清所有“先用后付”的款项,或等使用“先用后付”付款的订单交易结束后,才能手动关闭“先用后付”支付方式。
“手动关闭‘先用后付’支付方式后,以后会不会再次自动开通?”对此,不少消费者表示疑惑。
针对此事,记者采访了山东德衡(德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郝梦。郝梦认为,“先用后付”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全面信息,并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方式误导消费者。郝梦分析,平台通过默认勾选等方式,让消费者被动开通了“先用后付”支付方式,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上述法律规定,可能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额外债务负担。
她分析,“先用后付”可能面临信息安全风险。使用该服务时,消费者往往需要提供姓名、地址、信用卡等个人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可能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电商平台并未给予足够便利让用户随时取消该服务,而是设置复杂繁琐的操作流程来阻碍用户退订,这进一步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是对《电子商务法》中关于“网络交易平台应当保障消费者信息安全”条款的严重违反。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本意在于提升用户体验,但如果被不当利用,则极有可能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新手段。郝梦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细致的规定来规范市场行为;各电商平台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化用户体验,确保每一位用户都能在透明公正的环境中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也能有效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举报和投诉,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