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在长河公园东门长河大道陈段沟桥两侧,记者看到十多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挡土墙施工,实施道路的加宽改造。这里实施的是中心城区部分道路改造完善项目中的一部分:长河大道陈段沟桥两侧拓宽。该项目列入了2024年城建计划,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实施。这个项目也是今年我市城管部门实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的一个缩影。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周边区域功能设置不合理、便民服务设施不足、环境卫生死角等问题开展整治提升,打造更加宜居的品质生活空间,满足群众绿色休闲、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停车出行等生产生活需求的有效举措。
今年以来,德州市城管局聚焦城市管理难点堵点问题,全力开展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通过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实施市容环境“微整形”、因地制宜建设“微场地”、提供高效便捷“微服务”、维护良好“微秩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微整形 提高市民生活的便利性
“当前,长河大道陈段沟桥非机动车道需要爬坡上大桥通行,通行难度大;而且体育公园建成之后,市民在长河公园和体育公园两个园区之间游玩需要穿行长河大道,人流和车流有交通冲突,存在不安全因素。”市城管局市政设施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房岐亮介绍说。
此次施工是在长河大道陈段沟桥两侧建设非机动车道通行小桥;在桥下扩建原有人行通道,建设更宽敞舒适、夜间明亮的人行通道。项目建成后,非机动车通行过桥不需要再吃力爬坡;行人游客在两个公园之间交通有了专用安全通道。
“这个项目年底完工后,市民就可以通行了。”房岐亮说,这个工程的特点就是投资小、时间短,是利用既有设施进行的“微整形”。
今年以来,德州市城管局大力实施市容环境“微整形”,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小修小补”,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提高市民生活的便利性。比如,实施人行道、路灯、桥梁等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开展窨井盖专项整治、楼顶广告和招牌封堵门窗集中整治等,守护群众“头顶上”和“脚底下”的安全。
实施校园周边设施专项治理,对实验小学、天衢东路小学、启德小学、九中、五中、东城中学等18处中小学周边市政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有效拓宽学生接送区域。对康博小学、实验小学、德开小学、长河小学等学校周边人行道设施隐患进行维修整治,为学生打造安全通畅的“上学路”。
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将全市106条背街小巷纳入整治范围,全面解决占道经营、卫生脏乱、设施损坏等问题,截至目前,整治完成86条背街小巷,升级改造路面15万余平方米,更换维修路灯8700盏,清理占道经营5200余处,规范非机动车停放4000余辆,打造了干净、整洁、独具特色的社区生态。
建设“微场地”,改造建设完成“口袋公园”225处
初冬的午后,阳光温暖宜人。12月2日,在澳德乐对面的博乐园,家住康博小区的李阿姨带着小孙女在公园里玩耍。旁边还有几个老年人在锻炼身体。聚焦小微空间,利用微场地,因地制宜建设“微公园”,这也是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的重点任务。
着眼“全域公园化”目标,德州市将口袋公园建设列入市政府18件民生实事内容,结合民生实事、体育名城创建,探索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积极打造“百处主题公园、千台健身器材、万米绿廊步道”的休闲健身新场景。截至目前,全市改造建设完成“口袋公园”225处,德州市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42%,德州市被确定为住建部“口袋公园”建设联系点。
市城管局市政科科长乔璐介绍说,围绕重点任务,德州开启“百园之城”建设,以中心城区增绿建园为重点,突出“人性化”要求,以“高标准”建设,统筹推进“公园+生态”“公园+游园”“公园+文化”“公园+设施”等“公园+”模式,大力推进城市公园、游园和街头绿地的建设改造,在“绿”上提标准、在“景”上出品位、在“建”上加速度、在“管”上求精细,城市绿量进一步增加,绿化品质跨越式升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公园的建成给市民提供了更多方便可达的休闲空间,成为市民健身锻炼、亲近自然、陪娃玩耍、参与活动的好去处。全市共开放城市公园绿地26处,开放面积6.6万平方米,德州市入选山东省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名单,为群众提供“走得进”“坐得下”的城市绿色空间。打造15分钟休闲娱乐健身圈,实施“百千万”工程,积极打造“百处主题公园、千台健身器材、万米绿廊步道”的休闲健身新场景,切实满足广大市民“科学健身、趣味运动”的健康生活新需要。
以长河公园为例,德州不断完善各类休闲基础设施,公园游园全部遵循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计理念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全力满足各类群体多样化休闲需求。加强便民服务中心、休闲驿站等“微场所”建设,在绿道沿途科学布置“智慧驿站”,提供24小时自助购物、手机充电、自助储物等智慧服务,同步配备急救包、AED心脏除颤仪等救援设备,在全方位为市民提供保障的同时,让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一条条绿道中可观可感。
畅通交通“微循环” 化解停车难、走路难
蔚来城商业广场建成年代较早,出入口较窄,与主干路之间的绿化带较宽,且未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给该片区群众出行造成不便。
市城管局多次主动对接、现场调研,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实施蔚来城商业广场及道路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拓宽广场出入口,增设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优化行车路线,保障行人和车辆通行安全;通过改造停车场,新增停车位,建设充电桩和电动车集中充电车棚,满足群众“满电回家”的需求;通过配置智慧路灯,改进绿植品质,增设音乐喷泉、精品花坛、休闲互动平台等内容,改造道路铺装、亮化美化设施,提升整体景观效果,打造更加便利、有序、安全的出行环境。
完善交通枢纽周边交通导流路线,对德州高铁东站、德州火车站交通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人车分流、接送分离,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开展中心城区隔离设施规范清理工作,拆除现有背街小巷、片区支路等设置的隔离墩、柱、球等隔离设施,发挥出减压、分流、缓堵的重要作用。将打通“断头路”列入民生实事,规划6号线、尚德二路、东地南路等堵点路段被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更顺畅。
2024年以来,德州市城管局充分挖掘公共道路空间,增设停车设施,稳步推进智慧停车项目,推动停车设施统一规范运营。截至11月28日,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3217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88.8%,全市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桩1665个,完成全年任务的118.9%,施划停车线12万米,在缓解“停车难”、“充电难”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城市停车环境。
补齐城市基础短板 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城管部门不断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提供高效便捷‘微服务’”。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瑞祥介绍说,“我们改造提升公共卫生间,中心城区36座城市公厕,全部配备了独立第三卫生间或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了无障碍通道,完善母婴台、专用扶手、洗手盆、应急呼叫按钮等设施,并张贴温馨指示牌,最大程度为市民提供便利。”
同时大力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将不少于90%的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社区基层一线。探索“城管管理+商贩自治”的新模式,在华宇工学院南门、德州学院、育英大街等商业中心设置便民疏导摊点,督促商贩规范经营;设立“摊主管理群”,群内推举负责群长和片长,划分片区,商贩按照序号排序,固定经营位置,实现商贩自主管理。推进沿街商铺美德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智慧创城平台升级项目”,设计开发美德信用平台客户端,将规范经营秩序与商户信用挂钩。
卢瑞祥表示,下一步,我市城管部门将以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原则,统筹谋划,稳步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