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菊:用独臂为残障群体撑起一片希望天空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在陵城区临齐街道西街社区,有一位特殊的"半边天",她用残缺的身躯诠释着生命的坚韧,用大爱温暖着无数家庭。郑春菊,一位失去右臂的残障女性,却在如康家园的天地里,用独臂为残障群体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命运多舛终不悔 柔弱双肩担风雨

2013年9月23日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郑春菊失去了右臂,左臂神经线断裂。六天六夜的昏迷后,当她清醒过来时,看到的是家人红肿的眼睛和自己空荡荡的袖管。"那段时间真的想过放弃。"回忆起往事,郑春菊的眼神依然泛起涟漪。但看着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她咬着牙告诉自己:"我不能倒下。"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坚强的人。就在她逐渐适应残缺的生活时,丈夫被确诊为尿毒症。从2014年到2021年,郑春菊用独臂推着轮椅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每周三次透析治疗,七年从未间断。"他切菜我炒菜,他刷锅我洗碗。"郑春菊用简单的话语概括着那段艰难岁月。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丈夫的病情一度稳定,直到2021年11月因心衰离世。

"那段日子,我白天要装出坚强的样子给孩子看,晚上躲在被窝里哭。"郑春菊坦言,但看到孩子稚嫩的脸庞,她知道自己必须成为孩子的"铠甲"。正是这份身为母亲的责任感,让她在命运的暴风雨中始终挺直脊梁。

公益路上绽芳华 独臂开出向阳花

2022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郑春菊的人生迎来转折。得知社区招聘残疾人公益岗,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筛选,她成为如康家园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个集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特殊家园,从此成为她新的战场。

"刚来时,很多残疾人不敢与人交流,甚至躲在角落里哭。"郑春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发挥女性特有的细腻,从梳头、喂饭等生活细节入手,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心灵。自闭症少年明明初来时总是蜷缩在角落,郑春菊每天陪他做手工、画画,用三个月时间让孩子第一次开口叫"阿姨"。如今,明明已能独立上下班,见到熟人会主动微笑打招呼。

在辅助性就业领域,郑春菊更是展现出惊人的毅力。为了给残疾人争取就业机会,她骑着三轮车跑遍周边企业,用独臂演示插花、包装橡皮泥等手工技能。截至目前,如康家园已落地太空泥包装、贝壳工艺品制作等6个就业项目,帮助23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看到他们用劳动换来尊严,比自己挣钱还高兴。"郑春菊说。

大爱无疆传温暖 铿锵玫瑰别样红

在创城工作中,郑春菊套上红马甲成为"城市美容师",每天清晨第一个出现在社区打扫卫生;在扶残助残活动中,她走访辖区所有残疾人家庭,为20余户重度残障家庭争取居家托养服务。

"她就像一团火,走到哪里温暖到哪里。"社区居民李桂兰这样评价。在郑春菊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助残志愿者队伍,形成"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凭借突出贡献,郑春菊先后荣获“2022年度优秀城镇岗先进个人”、2023年“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百姓宣讲一等奖。面对鲜花与掌声,她始终保持着谦逊:"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希望能带动更多姐妹自立自强,共同撑起咱们妇女的半边天。"

如康家园谱新篇 巾帼力量绽芳华

如今的如康家园,已从最初的3名服务对象发展到30余人,设有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区。在这里,残障朋友们不仅能接受专业康复治疗,还能通过读书角、书画室提升文化素养,通过爱心缝补室掌握就业技能。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残疾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郑春菊说。在她的推动下,家园创新"党建+残建+妇建"模式,打造集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托养、助残于一体的如意安康幸福的家园。 

"郑姐就像我们的主心骨。"家园学员小红的母亲握着郑春菊的手说。这个曾经因精神障碍足不出户的女孩,如今不仅能独立完成手工制作,还成为社区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

从无助的残障母亲到助残先锋,郑春菊用12年光阴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巾帼传奇。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坚强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选择逆风飞翔。在如康家园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用独臂描绘着新时代女性的壮美画卷,让生命在奉献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