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宝莲华中学教师李亚玲:用热情与智慧让更多孩子茁壮成长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在宁津县宝莲华双语学校这个教育百花园里,李亚玲作为初中二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整整九年的时光里,以岁月为笔、爱心为墨,辛勤耕耘,为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心灵描绘出斑斓的画卷。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是李亚玲始终秉持的教学理念。“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的文字、历史背景和情感表达存在理解障碍,尤其在面对经典文本时,常会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与课文产生共鸣,容易陷入‘读而不解’的困境。”为此,李亚玲尝试以“生活化教学”为突破口,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紧密相连,让看似深奥的文字变得真实动人。

有一次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李亚玲先是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情节,再从“父亲翻越月台买橘子”的经典场景,引导他们回忆与父亲的真实经历。“前段时间气温变化太大,爸爸担心我着凉生病,当晚就为我送来了保暖衣物。”“上次发烧住院,浑身没劲,是爸爸一直陪着我嘘寒问暖。”“前几天开学时,父亲坚持要帮我拿行李,还一直叮嘱我注意身体……”这一刻,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文中那个穿着笨重的棉袍、蹒跚跨越月台的“父亲”,渐渐与自己父亲的身影相重叠,“父爱”的抽象概念顿时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晦涩难懂的文本变得与自己息息相关。得益于建立“课文-生活-表达”的闭环,李亚玲的课堂常常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同学们逐渐养成了以语文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善于和他们‘交朋友’”。面对青春叛逆、个性张扬的初中生,李亚玲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小乐(化名)身上有着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李亚玲平时总会多留意他一些,课下也会找些空闲时间和他说说话、谈谈心,时间一长,不仅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被慢慢拉近,小乐的成绩也始终保持平稳。然而,在接近学期末时,小乐不知为何,心理变化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甚至还在课堂上和老师起了冲突。为了解小乐的情绪变化,找到问题症结,李亚玲特意联系了他的父母,可就是这样一个举动,让小乐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和父母、老师沟通。

“当时孩子很抵触和我们交流,问什么都不说。”李亚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开解小乐的心结。终于,“我以为你要跟我妈妈告状……”这句颇有孩子气的话让李亚玲哑然失笑,耐心解释下,小乐渐渐放下心防,说起了自己这段时间成绩下降的原因。“孩子遇到了一些青春期的小问题,只要捋顺了,想明白了,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李亚玲牵头的家校合作下,小乐的情绪缓和不少,上课积极性也逐步提高,更是在随后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九年光阴,弹指一挥。李亚玲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坚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誓言。在这九年里,李亚玲不仅是学生们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未来的日子里,李亚玲希望能继续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让更多的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