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故事】杨京慧:以针药为笔,绘就中医皮肤科的“破茧之路”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点击上图进入专题

b6647e5d-453c-4474-ae47-bade3971484f.gif

“杨院长三针下去,我头上的疙瘩就消失了。”“他的针一扎,困扰我五年的瘙痒当晚就止住了!”……3月17日,在德州明医港的针灸室内,患者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些“神奇”的案例,正是杨京慧深耕中医皮肤病领域三十余年的生动写照。

杨京慧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德州市‘十佳’名老中医专家、德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曾任德州市中医院院长。每周一、周二上午,德州市中医院杨京慧的诊室门前总是排起长队。除此之外,杨京慧还坚持在德州明医港坐诊,甚至有患者从北京、天津等地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剂“杨氏良方”。

微信图片_20250321091930.jpg



从“零”到“星”:白手起家,铸就皮肤科传奇

1990年的德州市中医院,皮肤科尚是一片空白。彼时,年轻的杨京慧刚毕业不久,面对患者“中医能否治癣”的追问,他毅然接下创建皮肤科的重任。服从医院安排,赴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拜入皮肤病泰斗朱仁康研究员门下。一年求学,他白天抄方、跟诊,深夜整理病例、研习《黄帝内经》《外科正宗》等古籍,将朱老的“整体辨证”理念与德州地域特点结合,逐步形成“内外兼治、针药并施”的诊疗思路。

归院后,杨京慧以“一桌一椅”起步,将皮肤科从门诊单间发展为区域重点专科。他主导研发“蛇参丹”“益皮丸”等8种中药制剂,其中3项获省级批号,成为治疗银屑病、湿疹的“利器”。为攻克痤疮复发难题,他运用“截根疗法”——在患者肩背部寻找反应点,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后拔罐,配合内服中药取得显著疗效。一名18岁女孩小林面部爆发痤疮,西医治疗无效后,经此法一月调理,皮肤焕然一新,重拾青春自信。

三十余载耕耘,皮肤科年接诊量破万,专设银屑病、白癜风、痤疮三大专科门诊,患者遍及京津鲁冀。诊室外,“抢号长龙”成常态,杨京慧坚持每个病人望闻问切,做到辨证必须细如发丝。



平衡针法:以“动态调衡”破解临床顽疾

退休后,杨京慧的诊疗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传统针灸基础上,杨京慧结合现代神经学理论,独创“动态平衡针法”,成为其治疗临床常见病的核心手段之一。该针法以“一病一穴、一症一穴”为原则,通过刺激四肢远端特定穴位,快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与局部气血平衡,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应用“动态平衡针法”调补气虚,通络止痛,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时,往往针下痛止,接受治疗的患者都惊呼中医针灸的神奇。

“皮肤是‘表象’,病根在五脏。”杨京慧常以此告诫患者。他曾接诊一名35岁的章女士,外阴瘙痒反复发作五年,抓挠至溃烂渗血,辗转京津名院未果。把脉问诊后,他判断其湿热蕴结下焦,遂以清热利湿中药内服,辅以背部“挑治”外疗。当晚瘙痒即止,一周后溃烂愈合,三月随访未复发。

此外,杨京慧将平衡针法与五运六气理论深度融合,面对银屑病这类“不死的癌症”,他运用中药结合“运气针法”取得显著疗效。一位因肝郁气滞诱发全身白斑的男性患者,西医诊断为白癜风。杨京慧结合其出生年份的“先天运气”与发病时的“气运格局”,以疏肝解郁方药为主,配以脐针刺激神阙穴调节元气。治疗三月后,白斑边缘出现色素岛,半年后面积缩小过半,患者感叹:“杨院长的针像长了眼睛,直钻病根!”“中医治病如解绳结,找准枢纽,自可化繁为简。”杨京慧说。

诊室里,总见他手持银针,或凝神把脉,或细致讲解:“浮针松解筋膜,梅花针叩刺通络,看似轻巧,却需三十年功力才能‘针至病所’。”一位慢性荨麻疹患者感慨:“杨院长的药方不过十几味,却能让我这‘风疙瘩’十年未犯,真是平淡中见神奇!”

微信图片_20250321091922.jpg



薪火相传:让古老医术“活”在当代

“独木难成林,中医的未来在青年。”作为德州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杨京慧带徒尤重“手眼心法”。每周坐诊,他让弟子先独立辨证,再逐一剖析。他推动科室开展耳穴疗法、中药熏蒸等十余项新技术,并将经典汇集成册,主编《皮肤病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与防护》一书,供基层医生参考。

皮肤科建科三十年来,在学科带头人杨京慧的带领下,科室现有医护人员7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医师1名、护师3名,发表论文30余篇。杨京慧仍坚持每周应诊,诊案积累逾十万份。“这些病例是活的教材,比任何理论都珍贵。”他常对年轻医生说。

从青丝到白发,杨京慧用三十载春秋诠释何谓“精诚”。他让“外不治癣”的古训成为历史,以仁心仁术点亮无数患者的希望。在德州这片土地上,他不仅是皮肤顽疾的“破茧者”,更是中医文化生生不息的传灯人。正如他所言:“中医的根,在临床沃土;中医的魂,在患者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