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新车销量持续攀升。然而,与新车市场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却显得异常冷清。
连日来,记者走访德州城区多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发现,新能源二手车在交易市场上较为罕见,不少车商更是对新能源二手车“敬而远之”。
曾经门庭若市的二手车市场,如今却门可罗雀,昔日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如今只剩下风吹过卷帘门的哗啦声……3月19日,记者在天衢新区新河东路的两家二手车交易市场看到,这里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鲜有顾客经过,只有几个店员刷着手机,偶尔抬头张望一下门口,眼神中透着期待和无奈。
“看车吗?”“现在便宜出”……与记者交谈中,一家门店负责人刘伟(化名)道出了无奈。“两年前,每周至少能卖四五台车,现在一个月也卖不了两三台。市场上看不见人,维持经营都难喽……”说罢,他拿起抹布,重复起了“日常”。
“你看这车多好,全车只有前保险杠和右后门喷过漆,没有任何事故,5万块钱都没人要。”刘伟介绍,一辆2018年生产的德系某品牌B级轿车,漆面光滑完整,也不是泡水、事故车,仍然难以出售。
车商老李坐在店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市场,眉头紧锁。他说,自己的 库存从两年前的二三十辆,压减至现在的十辆以内,究其原因是新车降价太快。“现在别克君威新车价格刚超10万元,我们一年前收的二手车都比新车价格还贵,这让我们咋卖?”
“做了一辈子二手车生意,再这样下去我真的‘伤不起’了。”某精品二手车店老板对记者说,做二手车生意需占用大量资金,对于车龄较大的高端车来说,收车后如果一年内卖不掉,就需要赔钱“甩单”。即便是这样,现在依然卖不掉。
走访期间,记者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二手车市场上难觅新能源车,仅有少数商家摆放着一辆或几辆微型新能源车。当被记者问及“收不收新能源车”时,二手车商的回答几乎一致:“不收”。
这是为何?二手车商江东(化名)向记者坦言,新能源二手车保值率低、评估体系不完善、电池衰减等问题,都让他们对新能源二手车望而却步。“你看到市场上这种带牌销售的微型新能源车都是准新车,而且官方指导价位多在四五万元以内,公里数几乎是‘零’,价格比4S店低1万多元。”江东对记者说,带牌销售意味着市民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钱,买到一辆“二手新车”。看记者有些疑虑,他又补充说:“这些车都有车主,也都享受了‘国补’,市民再购买时只需要进行车辆过户。”
“新能源二手车行内基本不收,除非价格特别便宜。”江东还说,一辆二手微型新能源车仅为两三万元,客户一般不会注重三电终身质保,一般的“三包”政策足够,毕竟这个价位的车没人打算开到8年以上。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此类带牌销售的二手新能源准新车相对好卖,而价格相对较高的新能源车几乎没有车商接手。
针对电池问题,不少新能源车商对下一任车主也给予相关质保政策,但和首任车主相比,权益出现大幅度缩水。如首任车主享受的三电终身质保,下一任车主无法享受,他们只能享受国家三包规定的电池和电机质保,这直接劝退了部分想要选购二手新能源车的消费者。
3月20日,记者来到德城区新园路的德州市机动车辆交易市场,走访期间再次印证了前两个二手车市场上车商的说法。市场内一位车商对记者说,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收新能源车,除非价格特别便宜才考虑。“落地一年的新车,价格‘拦腰砍’,我们不乐意收,车主还舍不得卖。”他说,去年有同行收了一辆二手新能源车赔了五万多元,还有的亏了十多万元。这些车更新快、保值率极低,对二手车商来讲既无利润又占资金,慢慢变得无人问津。
车辆保值率低于同价位燃油车、二手车商不愿收……在新车市场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车,为何到了二手车市场就如此尴尬?
记者检索瓜子二手车大数据看到,相比燃油二手车较稳定的保值率,新能源二手车首年折损就比燃油车高10%。拉长年限来看,3年新能源各种车型保值率只能到40%至50%,明显低于燃油车的52%。细分车企来看,除极少数品牌三年保值率大于50%外,其他新能源车三年保值率不足50%。也就是说,一辆落地价四五十万元的新能源车,车主购置前需做好一年亏损超10万元的心理准备。
除了车商的顾虑,市民对新能源二手车的接受度也不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均表示对新能源二手车的电池寿命、续航里程、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担忧。“新能源二手车电池能用多久?续航会不会缩水严重?出了问题找谁修?”市民王东表示,仅考虑短途代步,除非价格非常有吸引力,否则不会考虑购买新能源二手车。
要推动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车不同于传统燃油车,要加快建立完善的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为市场交易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能源二手车电池性能的检测和评估,探索建立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降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二手车的风险。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二手车流通,例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补贴等,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二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