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维修难题日益凸显,企业面临专业维修技术人才“用工荒”。近日,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2021年以来,我市共有2777人获取汽车机械维修工、汽车维修检验工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4S店和维修店了解到,目前企业月薪万元招不到人,传统汽修工面临“油转电”转型难题……为缓解新能源车维修工缺口大这一难题,德州工程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育新能源汽车领域专业人才。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4S店和维修店了解到,目前传统汽修工薪资在六七千元,而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月薪万元左右,普遍比传统汽修薪资高30%至50%,但招聘效果并不理想,企业仍面临“一匠难求”困境。
4月1日,记者在德城区东地北大街一家新能源汽修店看到,维修工正在检查新能源汽车的电路,店外还停放着四辆待修的新能源汽车。“月薪一万元,包培训、包吃住,还有绩效奖金,目前还没招到人。”该店老板刘玉纯说,有经验的维修工被各家企业争抢,刚入行的又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目前店里就我一个维修工,我既是老板也是员工,根本忙不过来。”刘玉纯向记者诉苦,店里忙的时候一个月要修30多辆新能源汽车,他经常加班到凌晨。
“我的新能源车车门被剐蹭,4S店工作人员说要排队等一个星期才能修,太耽误事了!”新能源车主刘女士抱怨道。
刘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另一名新能源车主王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跨城修车的经历。王女士的新能源汽车是前年在济南某4S店购买的,前段时间,她驾车行驶在上班途中,车载系统突然提示“电池热管理系统故障”,随即前往附近一家维修店,工作人员检查过后告知:“需要更换电池冷却模块,但我们没有相关配件和专业维修人员,建议去购车的4S店。”无奈之下,她只好联系4S店工作人员,拖车至济南维修。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专业维修人员不足,部分4S店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周期已延长到7至15天,远超传统燃油车的3至5天,新能源车主排队修车已成常态。
“现在修新能源车就像重新学一门手艺。”从事汽修行业近20年的赵师傅坦言,燃油车、新能源车维修思路不同,传统汽修工“油转电”转型难。
赵师傅告诉记者,维修新能源车技术门槛高、资质要求严,需要掌握高压电系统、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新技术,还要考取电工证、高压电操作证等多项资格证书,“我年龄大了,实在学不会,最终还是放弃了。”赵师傅说。
当天,记者来到德城区迎宾大街一家汽修店,该店既能修燃油车也能修新能源车。该店的夏师傅向记者展示了两个工具箱:一个装着扳手、千斤顶等传统工具,另一个则配备绝缘检测仪、电池诊断Pad等专业设备。
“我特意跑去济南某维修厂学习了一年,才基本掌握维修新能源车的技能。”夏师傅介绍,燃油车维修核心是机械系统,主要围绕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三大件”进行维修,维修工只需精通机械原理,熟悉拆装工艺;而新能源汽车维修更侧重电路板检测,核心是电池系统、电机系统、电控系统“三电”系统,维修工不仅要有高压电操作资质,还要具备计算机诊断能力。“看起来都是修车,但实际修车技术差别很大。”夏师傅解释道。
此外,还有不少维修店负责人表示,维修新能源车设备投入大,专用检测设备动辄数十万元,小店难以承担。
新能源车维修工缺口大,这一难题如何破解?德州工程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共育“新能源车医生”。
4月2日,在德州工程职业学院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2023级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正戴着绝缘手套,用万用表测量电池模组。另一旁,学校的高级实习指导教师张利军正在示范电动汽车高压配电箱(PDU)拆解与检测流程。“学生前一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第二天就能在车上实践。”德州工程职业学院智慧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圣利说。
智慧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瞿忠军介绍,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专业,与比亚迪、特斯拉、奇瑞、长城、丰田、大众、通用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构建起覆盖“教学-实训-销售-维修-研发”的全产业链育人网络。
瞿忠军告诉记者,学校实行“校企双主体”一体化培养模式,校企互聘技术总监与教学导师,联合开发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装调检测与维护等核心课程。企业工程师驻校授课超400课时,该校多名专业教师获得比亚迪、雷克萨斯等企业认证,真正实现“课堂车间一体化、作业产品一体化、老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对口就业率高达92.3%。2021年40多名毕业生入职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目前平均月薪超万元;比亚迪、丰田等连续三年在学校设专场招聘会,整班招聘汽车专业学生,仅2024年12月就有近百名学子步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瞿忠军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积极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群,高标准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一体”能力图谱,打造制造端到售后端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力争将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建设成为京津冀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