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赴首都儿科研究所进修,深耕儿科护理赋能专业成长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在儿科医疗领域,护理人员以专业与温情守护儿童健康。近期,德州市妇幼保健院曹林燕、张磊、于恩慧、袁青林四位护理骨干赴首都儿科研究所进修深造。出发前夕,首都儿科研究所德州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葛绣山与四人深入交流,叮嘱进修学习重点、结合自身经验梳理学习方向,鼓励大家扎实学好先进护理理念与技术。四人进修归来后,迅速将所学与实践融入工作,以更精湛的护理技能、更饱满的责任感投身岗位,用实践诠释儿科护理使命,为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筑牢儿童健康防线注入新力量。


以星光为暖,点亮希望灯

曹林燕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重症医学科完成为期一个月的进修,期间积极参与护理操作、危重症救护与业务学习,深刻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5 岁白血病患儿小雨(化名)因疾病被困在布满仪器的病房,常盯着天花板发呆,眼神满是恐惧。曹林燕主动交流后,得知小雨喜欢会“说话”的星星,特意借来星空投影仪。当柔和星光铺满天花板,她轻声鼓励小雨:“这是你的专属星星,它们会陪着你,你要坚强等爸爸妈妈。”小雨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

这次经历让曹林燕明白,儿童重症医学科的人文关怀藏在细节里,护理人员既要监控仪器数据,更要体察患儿情感需求,让病房充满温暖与希望。此次进修不仅提升了她的技能,更实现了思想与职业的升华,让她更加坚定用精湛技术、人文温度守护危重患儿。

以桥梁为系,撑起安全伞

2025年6月至7月,儿科病区张磊赴首都儿科研究所进修后,结合先进经验与科室常见病种,制定《家长评估量表》《家长护理相关技能掌握培训表》。她将复杂护理内容拆解为具体条目,通过床边一对一指导、情景模拟、重复练习的 “手把手” 教学,帮家长住院期间学会识别患儿关键体征、判断异常,掌握基础操作。

10 个月大的宣宣(化名)因严重腭裂需长期鼻饲等待手术,妈妈初入院时格外焦虑:孩子稍动一下,她就紧张大喊 “别动,小心管子掉了”。张磊用量表评估发现,妈妈对“鼻胃管固定与维护”毫无信心。于是,张磊联合同事为她定制分阶段培训:从教剪胶带、学粘贴,讲维护细节,全程示范陪练。妈妈每天记笔记、主动演练,细节反复确认。出院前,她已能熟练固定胃管,操作从容,眼神也多了坚定。张磊感慨:“护理不只是病房里的照顾,更像一盏灯,照亮家庭照护的路。”

图片

以技能为盾,筑牢康复网

2025年6月至7月,综合病区的于恩慧在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与重症监护室进修。期间,她接触多种复杂疑难病种,通过跟带教老师交流与实操学习,熟悉了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食管狭窄等儿外科常见病的观察与护理流程,更精准掌握了食管气管瘘术后的核心护理要点。

食管气管瘘术后护理堪称 “精细活”,既要严防瘘口复发,又要保障患儿呼吸、进食平稳过渡。于恩慧深刻领会到,护理时需时刻紧盯呼吸信号,精准监测、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每一次呼吸顺畅;饮食上要精细把控从禁食到经口喂养的过渡节奏,严格卡好进食时机——每一个细节,都是为守住“不复发瘘口”的关键底线。

图片

以速度为刃,抢出生命线

急诊科的袁青林在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完成一个月进修,系统掌握了应急预案、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的使用规范,以及高热惊厥、过敏性休克等儿科急症的抢救流程。进修期间,一名3岁患儿因芒果过敏突发呼吸困难、全身皮疹且血压骤降。袁青林随带教罗凤丽老师立即投入抢救,快速完成静脉通路建立、肾上腺素注射、吸氧等操作,仅用 5 分钟就稳定患儿生命体征。

复盘时罗老师强调:“过敏性休克黄金抢救时间只有3-5分钟,必须牢记‘先救命、后诊断’,快操作的同时还要紧盯患儿意识、肤色,灵活调整方案。”这次经历让袁青林深刻体会到急诊抢救的紧迫与专业,一个月的进修不仅提升了他的急救技能,更让他学会用“急诊思维”应对突发状况,以“共情之心” 服务患儿与家长。

为持续提升医院护理专业水平,缩小与首都优质医疗资源的差距,更好地满足德州区域患者对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需求,下一步,德州市妇幼保健院将系统性推进护理人员进京进修学习工作,分批次选派骨干护理人员赴首都儿科研究所“取经问道”,真正让首都优质医疗技术在德州扎根、结果,为我院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