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期间,德州改造3809个村老旧供水管网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图片



  11月5日,我市召开“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邀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邵红双,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市水利局副局长、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赵传雷,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隋荣霞出席,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十四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加快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市先后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市,承担国家级试点12个、省级试点35个,节约集约用水、农村供水经验做法分别被中央改革办、水利部刊发推广,水网建设获得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市水利局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图片

德州市潘庄灌区溢流堰除了发挥本身的调水作用,同时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所在

  现代水网建设加快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水网建设工作机制,实施重点水利项目282个。治理马颊河、徒骇河等干支流河道937条;实施潘庄、李家岸等7处大中型灌区改造,改善灌溉面积202万亩;实施黄河运河贯通、中心城区马拉松赛道等一批“水网+”项目,全市累计建成7处国家级、10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以水为媒推进多业态融合,建成了一批集防洪、供水、生态、文旅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带。

图片

李家岸渠首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推进全市域水系连通,马颊河、徒骇河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21条中小河流恢复“61”雨型防洪标准,中心城区增加分洪能力200立方米/秒。年均引调黄河水9亿方、长江水1亿方,保障了全市用水需求。完成市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优化调整,成功抵御武城“8·4”历史最强降雨、2024年夏种旱情以及2021、2025年秋汛等水旱灾害。

图片

禹城市施女湖水库

  城乡供水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大力推行农村供水“三公开、一规范”,全市改造3809个村4.6万公里的老旧供水管网,自来水入户、供水企业直管到户、水质达标实现全覆盖,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率先通过全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三年专项行动验收。

图片

陵城区新鬲津河水厂

  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强化。深入实施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全市年均用水总量18.4亿方,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降低27.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2.7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373提高到0.6425,水利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黄河水超载实现“摘帽”,自2020年以来的新增黄河水取水许可限制得以解除。

图片

水利风景区 夏津九龙口湿地

  水生态治理保护成效显著。全面强化优化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牵头整治“四乱”问题2000余个,推动河湖问题动态清零;建成省级幸福河湖44条(个)、省级效益河湖2条;实施引黄济冀、南水北调北延供水18.2亿方,保障大运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8.8%以上。


答记者问


  “十四五”期间,德州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请问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图片


李守学



  “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以重大项目牵引,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实施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三通六带”现代水网建设,水利部加快省级现代水网建设推进会来我市现场观摩,对德州水网规划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网”“德州创造了许多新的治水经验”。共实施282个水网建设项目,一是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治理河道沟渠937条,畅通五大干流、89条支流,治理提升恩县洼滞洪区;二是引黄供水体系,实施潘庄、李家岸等7处大中型灌区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860万亩以上,助力粮食增产;三是城乡供水体系,新建6座水库,改造4.6万公里供水管网;四是数字水网体系,建成“智水德州”数字水利平台。

图片

“智水德州”数字孪生平台

  以重大改革赋能,破解水利发展瓶颈。实施47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一是节约用水方面,实施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国水预算管理等试点,以“水银行”实现节约水权交易,实现“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工业发展反哺农业”。二是水源配置方面,实施区域综合水价改革、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等试点,实现各类水源统调统配、取用排水全过程管理、县域内黄河水、长江水“两水一价”。三是水利运管方面,实施水库现代化矩阵建设、水利保险等试点,推动标准化、市场化调度运行管理。

  以重大平台支撑,提升水网治理能力。一是聚焦水旱灾害防御,优化调整了以市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水利部门承担防指办日常工作的防指工作体制,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给予批示肯定。二是聚焦河湖治理保护,增设43名断面长、副河湖长,建立“河湖长+警长”、流域区域联防联治等机制,建设河湖专业管护、社会化管护、河道保洁、基层河管员等4支队伍。三是聚焦节约集约用水,联合发改、工信等14个部门,统筹推进水资源集成利用、工艺集成创新、部门集成监管等6项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用水效益明显提升,工作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刊发推广。


  据了解,10月31日,水利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节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请介绍一下有关工作。


李守学



  我市是农业大市,用水量占总量的70%,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必须完成。同时,我们的工业发展、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需要水。供水形势越来越紧张,这样我们就把农业节水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抓了工程节水、管理省水、改革活水。

  工程节水方面,连续26年实施潘庄、李家岸灌区节水改造,干渠输水效率稳定在90%以上,潘庄灌区成为全国首批“灌区水效领跑者”。全市发展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面积上百万亩。

  管理省水方面,全面落实灌区、机井取水许可管理,对农业用水逐步推行水预算管理。开发潘庄、李家岸、豆腐窝3个数字孪生灌区,统筹水情、雨情、墒情,智能生成配水方案,提高灌溉效率。

图片

节水灌溉科技小院

  改革活水方面,结合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宁津县2个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用水合作社、灌溉托管、田间自来水公司3种服务组织;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带动发展玉米密植,提高粮食单产;在齐河县建设了节水灌溉科技小院,开展高效节水技术田间授课,推动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农村供水保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民生工程。请问“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图片


赵传雷



  “十四五”期间,市水利局紧盯“村村通、户户通、时时供、优质供”工作目标,大力强化工程建设与管理,自来水入户率、供水企业直管到户率、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连续3年在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充分肯定德州做法。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工程建设方面,一体化供水体系再升级。在原有18座水库基础上,新建6座水库,累计库容超3.4亿方,基本形成一县双库、互联互通。新建武城、夏津2座水厂,现有24座水厂全面升级改造,县域内水厂联通、互备互用,日供水能力达115万方。733公里供水主管网和3809个村4.6万公里的村内老旧管网全部升级改造,自来水入户率实现应通尽通、户户通水。

  二是专业化服务体系再突破。在全国率先推行直管到户改革,打破村级管理界限,县级供水公司直接管理服务到户,像管理用电一样管理农村供水。全市7835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供水公司服务到户。县级成立供水公司,一县一公司统一运行管护城乡供水,实行专业化运营;镇级设立营业厅或服务网点,报装、维修、收费、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实行一次办好;村级配备水管家,3466名水管员全部合同管理、定期培训、绩效考核,城市化专业服务延伸到村入户。

  三是立体化监管体系再提升。建成市、县一体智慧监管平台,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实时监测,实现数据、运行、管理、服务“四个在线”,形成“数字监管一张网”。在全省率先出台《德州市引黄干渠保护条例》、《德州市城乡供水条例》,开启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法治保障新格局。21处饮用水水源地及5条骨干输水河道全部划定保护区、24座水厂全部封闭管理、规范运行。出厂水、末梢水水厂进行全覆盖自检,水利部门每年2次巡检,确保水质安全达标。


  水旱灾害防御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请问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赵传雷



  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目标,全面系统开展防御工作,有效应对了2021年漳卫南运河行洪及历史罕见秋汛、2025年严重秋汛,武城超历史极值强降雨等极端暴雨洪水考验,确保了度汛安全。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整优化体制机制。2024年6月,根据省统一安排部署,对全市防汛抗旱体制机制进行了优化调整,市县防指指挥长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兼任,水利部门承担防指办日常工作,建立起一套涵盖防洪调度、人员转移、值班值守的闭环工作机制,有关工作经验获得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肯定。

  二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整合水利、应急、气象、水文、城管等5个部门监控资源,实现雨水情监测点、重要视频监控站点“一网监控”。强降雨期间,24小时监测干支流河道水位、流量,组织防指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值班、滚动会商,及早启动应急响应。

  三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统筹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对骨干河道上358座闸坝实施联合调度,充分发挥调蓄、错峰、削峰作用。2021年和2023年先后3次通过减马横河、跃丰河、漳马河等河道分流漳卫南运河洪水,减轻城区防洪压力。面对今年严重的秋季涝水,统筹实施干流降低水位,支流、田间沟渠、涝洼地排涝“一降三排”,最大限度减轻涝水对秋种的影响。

  四是加强技术指导。成立由60余名老水利、老专家组成的防汛顾问团,为防汛工作建言献策。市级成立由10名县级干部带队的专家组、7个重点水利工程包保工作组,指导各县市区科学防御强降雨和河道行洪。


  近年来,老百姓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河湖环境变美了,水质更清了,请问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在河湖治理保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图片


隋荣霞



  一是河湖长履职质效不断提升。5年来,全市各级河湖长以常规巡查、主题巡查、汛期专项巡查、“清单巡河”等方式,发现并推动解决各类河湖问题2245个。

  二是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持续强化。2021年以来,高质量完成两轮“一河(湖)一策”修编及实施工作,84条重要河湖完成河湖健康评价。开展碍洪问题、拦河工程、阻水片林等专项排查整治,累计复核水利部、省反馈卫星图斑3899个,累计发现并整改“四乱”问题3873个。对在建124项超200个点位涉河项目开展全覆盖核查,累计督促整改问题23个。加强河湖管护能力建设,新增落实河湖管护公益性岗位1199个。创新打造河湖库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的智慧河湖防护网,全市域入选水利部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试点。

  三是幸福河湖建设成效突出。5年来,累计建成44条省级幸福河湖。累计建成并开放20余处河湖长制主题公园,展示幸福河湖建设成果。马颊河平原段、陵城区新鬲津河建成效益河湖样板,潘庄干渠成功申报省级水利风景区。“两河牵手”生态观光核心区幸福河湖建设获批“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省级试点;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河道滩地种植业高质量合规化转型发展,探索“河长办+水管单位+企业”和“河长+国企+合作社”模式,调整滩地种植结构超1.5万亩。2025年,入选省级河湖生态价值核算试点。推进722条乡村河道沟渠治理,11月底全部完工。


  近年来,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持续细化深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请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隋荣霞



  全市水利系统坚持系统谋划、改革引领、重点突破,并强化监管服务,持续推动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新成效。

  一是强化系统谋划。高标准编制《德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德州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系统推进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长远供求平衡。开展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科学指导城乡和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方案,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精准保障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用水需求,推进用水效率源头管控。

  二是强化改革引领。“十四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水预算管理等水资源领域12项全国试点、35项全省试点,全力打造多链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实施农业用水权改革,科学锁定农业用水权边界;实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农业节水;实施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重点打通水权收储再交易通道;实施区域综合水价改革,推进长江水、黄河水统一配置、统一定价、统一管理;实施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抓实农业、工业、城镇三大领域节水,提前2年实现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覆盖。

  三是强化重点突破。全面完成黄河水超载综合治理任务,解除了以黄河水为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限制。持续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深层和浅层超采区水位近三年滑动累计变幅分别提高1.53m和0.99m,地下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全市18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持续保持100%。

  四是强化监管服务。全面开展取水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全市大中型灌区渠首实现取水计量全覆盖,686家非农取水户全部安装计量设施,规模以上取水单位实现远程计量。建成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常态化开展政策引导、合规指导、预警提醒,运行以来无新增超许可违规用水问题。深化水权水市场建设,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水权交易平台,“十四五”期间完成水权交易12911笔,交易水量2573万立方米,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水资源优化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