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845个老旧小区焕新,惠及居民8.57万户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初冬的德州寒意渐浓,但德城区东地北大街绿园小区内,挖掘机正挥舞长臂敲碎坑洼路面,工人们在北侧有条不紊地铺设地砖。这个已建成20余年的老小区,正经历着居民期盼已久的“蝶变”。

记者从市住建部门获悉,“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845个,完成投资24.83亿元,惠及群众8.57万户。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写着数以万计居民的生活品质。




老居民盼来“新”家园

绿园小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403户居民。根据改造方案,小区将实施道路沥青罩面、透水砖铺装,粉刷楼道内墙及栏杆扶手,更换破损纱窗,并重新规划安装儿童滑梯、健身器材等设施。按照施工进度,小区改造将于12月下旬完工。

同样沉浸在改造喜悦中的,还有新湖街道青龙潭住宅小区居民李阿姨。如今她每天都会到小区里转一转,和施工人员聊几句改造进度。“以前看着别的小区改造后焕然一新,别提多羡慕了!”李阿姨难掩兴奋,“我自己去社区问了好几次,今年终于轮到我们小区了。”

位于德城区勤奋街的青龙潭住宅小区,建成同样超过了20年,涉及423户居民。此次改造聚焦基础设施提升,将新建电动车充电车棚,统一安装单元牌、楼宇牌,并更换南门铁艺大门。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动,在居民眼中却是生活品质的显著跃升。

新华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同样成效显著。蓝水湾、向阳温泉、水韵家园三个小区的改造工程稳步推进,其中向阳温泉小区和水韵家园已完成改造,蓝水湾小区工程量完成率达85%。

今年2月,《2025年中心城区城建计划》印发,明确对中心城区21个老旧小区(涉及94栋楼、3239户居民、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实施改造。截至目前,已有20个小区进场施工,改造热潮持续升温。



“菜单式”改造让居民安心


在金谷园小区,8.8万平方米的区域内,933户居民正亲历家园的华丽转身,这里不仅是中心城区改造工程量最大的小区,改造效果也成为标杆。

11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改造后的金谷园小区,干净整洁的环境透着温馨祥和:车位规划整齐,车辆进出有序;路面平坦整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小区面貌提升了一大截,路灯更亮了,崭新的车棚里装了充电桩,住着越来越舒心!”提及改造,居民们赞不绝口。据介绍,该小区原有停车位123个,改造后新增327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同时安装汽车充电桩9处,预留电动自行车充电插口220个,切实解决了居民充电需求。

作为中心城区,德城区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自2015年底以来,该区共完成543个小区改造,惠及居民77653户,改造数量位居全市首位;今年以来,已启动21个小区改造,覆盖3239户居民。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扎实实践。

改造前期,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开展意愿调查,让居民自主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政策计划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街道社区联合设计、项管等单位,结合小区区域特点和设施现状,量身定制“菜单式”改造方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

为保障施工质量,每个改造小区还聘请群众威望高的业主担任义务监督员,对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进行全程监督。



新模式破解“改造一阵风”难题

老旧小区改造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市住建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借改造之机精准补齐设施短板,累计改造雨污管网170千米,修复路面40余万平方米,新增地面停车位2308个,让居民生活更便利、更安心。

“我们以改造为契机,统筹推进雨污分流、飞线整治、停车位增设、非机动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等工作,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市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造的核心是解决居民急难愁盼,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

为确保改造成果长期惠民,德州市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推行多元化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国有企业兜底、原产权单位代管、社区居委会托管等方式,将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物业管理范围,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这一举措从制度上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一阵风”的难题,让“蝶变”后的家园持续保持宜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