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芦庄:吕家街后人迁居建村,四百余人全姓吕,无一别姓! | 德州云-德州晚报全媒体

说说俺们的村史

开栏语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为深入挖掘和展现德州村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日起德州晚报开设“说说俺们的村史”专栏,以村民口述、记者记录等形式,深入挖掘村风村俗、村规村约、好人好事,敬请关注。

芦庄,位于天衢新区东部减河东岸,距袁桥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与齐桥相连,东与李少槐相接,南与袁桥相望,距德州老城区11公里。随着时代的发展,芦庄村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成长。2016年12月,芦庄人离开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平房老屋,分别搬进了袁桥社区B区、C区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民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19日,记者来到芦庄,探寻历史,听村民讲述村庄在岁月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

吕家街吕氏后人

迁居至此建村

说起芦庄村的源起,不得不说德城区的吕家街。据《吕氏家谱》记载,德州吕氏家族,原籍江苏苏州府常熟县双凤乡八步桥,约明永乐五年(1407年)始祖吕付一从军,作为靖难军,籍德州卫,以德州卫指挥佥事的官衔落籍德州。吕家第五代吕应卜在大西门内北侧购地,为六个儿子每人盖了一处宅院,整齐划一地一字排开,甚为壮观,人们习惯称之为吕家街。

第八代吕屺在明万历年间约(公元一五七三至一六二〇年)由德州城里吕家街迁居芦庄落户,当时的芦庄是德州芦家街一家场院,人称芦家场院,后人念起源本而取名芦家庄,沿称芦庄。

从吕氏迁居芦庄落户,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目前村中460余口人全部都姓吕,无一别姓。

无私支援

农田水利建设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芦庄在搞好本村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为全市的重要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在1966-1991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芦庄村民出夫1000多人次,参加全市的新河道开挖、旧河道清淤、河堤加固等大规模水利建设工程。开挖当地水利工程连妇女都参加,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挖河条件很苦,吃的是地瓜面、高粱面窝头,白菜汤,每天出工、收工两头不见太阳。”村民吕学增表示,至今60岁以上的村民还对当时的艰苦生活记忆犹新,但这些水利工程也造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让他们现在和年轻人谈起来仍然倍感自豪。

从近郊乡村

变成城市社区

芦庄村党支部书记吕学谦介绍,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沿街门市出租以及工业园分红,而这些集体收入会如数分到村民的口袋里。如今在芦庄,村民的物业费、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都由村集体承担,村民们每年享受村集体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200-600元的额外补助。除此之外,每逢中秋、春节和取暖季,村子里都会发放补助。

“以前,芦庄村里是尘土飞扬的小路,雨天泥泞不堪。现在小区环境好,还有广场、健身设施,出了大门就有药店,有学校,买东西也很方便,生活品质也提高了。”说起住上楼房的变化,村民吕学增滔滔不绝。

“芦庄是当时第一批搬迁上楼的村子。”吕学谦介绍,以前,村民们以种地为生,收入有限,现在大家很多外出打工做生意,有的人还自己开起了公司,村民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芦庄由一个近郊农村逐渐成为崭新的城市社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而不变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往期回顾:

【说说俺们的村史】平原县龙门街道赵家湾村:幸福古村,向新而生

【说说俺们的村史】齐河县潘庄村:“黄河口上的村落”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袁桥村: 依减河而美,借东进而兴

【说说俺们的村史】庆云县南赵村:抗日“神枪手”故事美名传

【说说俺们的村史】临邑县前杨村:昔日贫困村,今天国字号样板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付庄村:因寺得名,赵匡胤在此留下传说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宋官屯村:生生不息六百年 城市巨变之缩影

【说说俺们的村史】德城区五四村:奋斗出幸福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抬头寺村:以寺为脉,延续千年

【说说俺们的村史】乐陵市花园镇王母店村:因殿得名 凭祠而兴

【说说俺们的村史】天衢新区避雪店村:因传说而得名 因区位而兴旺

【说说俺们的村史】庆云县南赵村:抗日“神枪手”故事美名传

【说说俺们的村史】平原县龙门街道刘庄村:“新农人”蹚出强村富民新路子


如果您也想为家乡留住乡愁,

记录演变发展,

欢迎向栏目投稿